欢迎访问 吉康旅-查疾病_找药品_临床招募_基因检测健康科普的医疗资讯官方平台

400-008-1867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资料

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发布日期:2022-01-25 浏览次数:295

自身免疫性肝炎怎么治疗 详细??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通常是联合应用两种药物,一种被称为泼尼松的类固醇药物,是一

种人工激素。它如同皮质类固醇和类固醇这样的机体自然产生的激素相似(也被称作皮质激

素);另一种是硫唑嘌岭(Imuran),使用后能够降低强的松剂量的一种助减激素药物。这两

种药物都有抗炎症的特性,意味着它们都能限制炎症。强的松可以大剂量(60mg)单独应用或

者与硫唑嘌呤联合应用,两种用药方法同样有效,联合应用强的松和硫唑嘌呤的方法更为常

用。硫唑嘌呤会降低与强的松相关的副反应的发生率(联合应用10%,单独应用高剂量的

44%)。因此,强的松仅仅在不能应用硫唑嘌呤的时候单独应用。硫唑嘌呤不能在下列人群

使用:血细胞计数低,硫代嘌呤甲基转移酶缺乏(这样的人如果应用硫唑嘌呤会有降低血细

胞数的风险),妊娠妇女,任何器官有活动肿瘤的患者。

强的松的起始剂量一般是10~30mg,通常是与50~100mg 的硫唑嘌呤联合应用。硫唑嘌

呤被认为是一种节省类固醇的药物,这意味着它的抗炎作用使类固醇应用剂量更小,治疗可

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也可能要终身治疗。通常一旦病情减轻——症状正常或转氨酶接近正常,

以及肝脏活检改善来判定。药物剂量要缓慢减量,最后停药。平均起来,达到缓解时大约需

要22 个月的治疗。症状减轻和肝功指标正常化早于肝脏炎症减轻和肝脏活检纤维化减轻3~6

个月。因此在停止治疗前重复肝脏活检很重要。如果病人停药后复发,建议使用小剂量泼尼

松(1Omg)和硫唑嘌呤(50mg)终生治疗。研究显示一些病人若持续使用硫唑嘌呤,而终止使用

泼尼松,病情仍会缓解。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自身免疫所引起的一组慢性肝炎综合征,由于其表现与病毒性肝炎极为相似,常与病毒性肝炎混淆,但两者的治疗迥然不同。 自身免疫性肝炎最早于1950年提出,由于本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存在某些相似的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最初被称为“狼疮样肝炎”。以后发现本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在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上有明显差别。最近,国际会议将“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统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并取消了病程6个月以上的限制,确定本病为非病毒感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为遗传倾向疾病,具备易患基因的人群可在环境、药物、感染等因素激发下起病。病人由于免疫调控功能缺陷,导致机体对自身肝细胞抗原产生反应,表现为以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肝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与自身抗体结合而产生的免疫反应,并以后者为主。 本病临床特征为女性多见,呈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检查可见高球蛋白血症和肝脏相关自身抗体出现,病理切片改变则表现为肝细胞呈片状坏死和桥状坏死,多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本病的诊断需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肝病,尤应排除病毒感染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呈缓慢发病,约占70%,少数可呈急性发病,约占30%。病人常表现为乏力、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瘙痒和体重下降不明显等症状。病情发展至肝硬化后,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人还常伴有肝外系统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为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实验室检查以γ球蛋白升高最为显著,以igg为主,一般为正常值的2倍以上。肝功能检测血清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均可升高,血清白蛋白、胆固醇酯降低,反映了自身免疫性肝炎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特征。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治疗指征主要根据炎症活动程度,而非肝功能受损程度。如若病人出现症状明显,病情进展快或γ球蛋白≥正常值的2倍,以及谷草转氨酶≥正常值5倍、谷丙转氨酶≥正常值10倍等情况时,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经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5%的病人可获得临床、生化和组织学缓解。有肝硬化和无肝硬化病人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和90%,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用药。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慢性肝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其特点为:①大多发生在年轻女性当中;②临床表现与"慢性肝炎"类似,有些症状颇像"系统性红斑狼疮",故又常被称为"狼疮样肝炎";③有自身免疫性抗体存在;④肝炎病毒指标均为阴性;⑤血清球蛋白,尤其是γ-球蛋白增高;⑥容易反复发作;⑦这种病对激素治疗效果显著。下面就详细谈一下"自身免疫性肝炎"。 (1) 临床表现:大多数隐匿起病,逐渐出现疲乏无力、恶心、食欲不振、腹胀及体重减轻等肝炎症状。可伴有发热、关节酸痛或慢性关节炎症状。面部鼻翼两侧可出现像蝴蝶一样的对称红斑,红斑处皮肤有轻微肿胀,还伴有其他一些临床综合征。常见的如胸膜炎、心肌炎、心包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多发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糖尿病等。 (2) 体格检查:患者肝脏呈进行性肿大,面、颈、前胸可见蜘蛛痣,肝掌、黄疸、脾肿大,还可出现面部痤疮、多毛、荨麻疹、牙龈及鼻粘膜出血。 (3) 化验:除血小板、白细胞减少,血清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等常见表现外,血清学检查有血沉增快,血清球蛋白尤其是γ-球蛋白增高,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部分患者血中可找到狼疮样细胞。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肝脏引起的炎症和肝细胞坏死。是慢性和进展的。尽管是慢性的,许多患者呈严重的黄疸,发热和肝功异常的一些表现,类似急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病通常发生在女性(70%),年龄在15至40岁。尽管狼疮性肝病原用于这种疾病的描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自身免疫性肝病并不增加。这两种病是不同的实体。患者通常有中到重度肝炎的证据,血清alt和ast增高,伴akp和γ-gt正常或轻度增高。患者有时出现黄疸,发热和右上腹疼痛,偶尔会出现关节痛,肌痛,多浆膜炎,血小板减少的表现。有些患者表现为轻度的肝功异常和实验室异常。其他表现为严重的肝功异常。 任何年轻的肝病患者都应怀疑有自身免疫性肝病,尤其是没有酒精,药物,病毒病原学的变化的危险因素的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和自身抗体的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病人血清丙种球蛋白两倍于正常且有抗核抗体和/或抗平滑肌(抗肌动蛋白)抗体。另一部分病人血清丙种球蛋白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可有抗特别的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抗体,称为lkm(肝肾微粒体)抗体。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分哪几种类型

一提到肝炎,大家会想到甲肝、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其实肝炎的诱导因素不仅仅是病毒,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导致肝炎的产生。那么,呢?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肝脏的一种肝脏的特殊炎性反应,以血清内存在自身抗体、高γ-球蛋白血症及碎屑样肝脏组织坏死为特征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ⅱ、ⅲ型较少见,如下: 一、ⅰ型(经典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女性多见,有抗核抗体及抗平滑肌抗体(抗肌动蛋白)。 二、ⅱ型则以儿童多见,以存在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原的抗体为特征。 三、ⅲ型以存在抗肝脏可溶性抗原的抗体为特征。 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女性病人多见,女男之比为4:1,此外,青少年期是发病高峰期,女性绝经期为另一小高峰。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有时出现黄疸、发热和右上腹疼痛,有些患者表现为轻度的肝功能异常,但也有些表现为严重的肝功能异常。 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来说,由于重症患者不经治疗10年死亡率为90%,因此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济南中医肝病医院引进的超氧自体血激活疗法,是目前治疗肝炎有效率最高的疗法,该疗法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而且针对性强,快速识别清除患者体内的肝炎病毒,防止难治性肝炎发生及肝炎病毒不会变异、不会产生耐药性。避免了传统肝炎治疗,久治不愈、反反复复、变异耐药等难题,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另外,治疗肝炎肝病的同时,在日常辅助济南中医肝病医院独家研制的现代中医“七十六辨扶正还原疗法”从七十六个方面辨证分析,全面认识肝病的发病机制,进而有针对性的辨证施治,在治疗的同时避免了肝病的二次损伤。与西医有效结合,实现了固本还原,防止肝病再次复发。自身免疫性肝病与流产的关系 随着免疫学诊断技术的进展,近年来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出率明显增加。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三种疾病,以前2种常见,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为主。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具体病因从西医角度尚不清楚,治疗的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熊去氧胆酸(优思弗)3种药,总体预后不佳。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肝病科杨华升中医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较少,主要是辨证论治为主,尚缺乏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本人近年来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中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女性患者中绝大多数曾有流产史,据统计在70%以上。为何本病与流产有很强的相关性呢?本人从中医理论分析,流产后将养失宜或多次流产,可以造成两个问题,一是伤肾,导致肝肾亏虚;而是留瘀,导致瘀血阻络,因此,按照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的方法结合西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经临床验证有较好的疗效。病案举例:王某,女,70岁,因乏力、尿黄、皮肤瘙痒1个月于2009年1月入院。经化验检查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肝肾阴虚,予中药治疗加优思弗、甘草酸二胺,治疗2周肝功能正常,诸症消失。门诊调治2个月后停用西药,随访至今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重要提示:自身免疫性肝病与流产可能有很强的相关性,青年女性应注意做好避孕工作,不可随意流产,以免对将来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