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吉康旅-查疾病_找药品_临床招募_基因检测健康科普的医疗资讯官方平台

400-008-1867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资料

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早期症状)

发布日期:2022-01-25 浏览次数:282

基地细胞癌是什么?怎么治疗?

一、病因学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一种基底样细胞的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皮肤肿瘤。本病起源于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细胞,生长缓慢,边缘呈珍珠状色泽,主要为局部的慢性浸润性生长。虽可破坏邻近的组织器官,但极少发生转移。经常暴露于日光下的农民、渔民、海员或喜日光浴者易发本病;X线引起的射线皮炎、烫伤、烧伤等引起的疤痕以及长期接触砷污染,可于日久后发生本病。

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均证实,基底细胞癌的发病与日光中紫外线长期照射有密切关系。紫外线可损害DNA,长期反复损伤,最终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DNA的突变,从而诱发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另外,X线、HPV感染等其他因素也与基底细胞癌发生有关。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老年人暴露部位,特别是鼻部,其次是面颊部。皮损多为单发。临床损害有多种类型,但以结节溃疡型和色素型较常见。共同特点是损害多有小珍珠状结节融合

隆起性边缘。

1. 结节溃疡型 皮损多发生在鼻部、鼻唇沟、面颊部、前额等处。初为小丘疹,逐渐发展成结节,边缘为小珍珠状结节融合成的隆起性损害,有蜡样光泽,中央常有溃疡、坏死。皮损持续缓慢发展,可破坏邻近组织器官。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2. 色素型 基本特点与结节溃疡型类似,但整个皮损、特别是周边区域常为黑色。

面部的基底细胞癌3. 浅表型 多发生于躯干、外阴等非暴露部位。为一红色或红褐色斑片,可有浸润性,境界清楚,边界不规则,可呈花边状,中央可有少量结痂,或稍浅表溃疡、萎缩而高低不平。边缘有一连续的或断续性细线状隆起性边缘。

4. 硬斑病样型 本型少见。典型损害为皮色或黄褐色结节或斑块。表面不破溃。常伴毛细血管扩张,皮损边界不清, 慢性病程,皮损生长缓慢, 极少发生转移。

5. 纤维上皮瘤型 好发在背部。为淡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地韧硬。基底可较宽或有蒂。

三、组织病理

基本组织学共同特点为真皮内有基底样细胞团块,瘤块边缘为栅状基底样细胞增生。瘤组织团块与正常组织之间有裂隙。根据瘤细胞是否分化,可大体分为未分化型和分化型两大类。未分化型主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而分化型指相当一部分肿瘤细胞向某一或某些皮肤附属器分化,如向毛囊分化、向皮质腺分化或向汗腺分化等。根据组织病理表现常见的有下列类型:

1.实体型基底细胞癌 最常见,主要为真皮浅中层大小不等的实性肿瘤细胞团块。细胞一致,胞浆少,嗜碱性染色,瘤组织内常含有多少不等的黑素颗粒。瘤块边缘为栅状基底样细胞增生。瘤组织团块与正常组织之间有裂隙。

2.腺样型基底细胞癌 基本模式与实体型相似。但部分瘤体肿瘤细胞排列呈管状或腺状结构,似汗腺,但没有分泌现象。

3.角化型基底细胞癌 在实体型的基础上,瘤体中出现一些角化现象,如胞浆红染的细胞和角质囊肿。

4.浅表型基底细胞癌 瘤体与表皮相连,呈芽蕾状向真皮乳头内增生,位置浅表,一般不突破真皮中层。真皮内可伴有带状淋巴细胞浸润。

5.囊性基底细胞癌 常与腺样型伴发。多由瘤组织坏死有关。主要为瘤体肿内有大小不等的囊腔或网状囊腔。腔内有坏死物或黏液样物质。

6.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 基底样细胞呈小岛屿状或细索条状散布于真皮中,瘤体间胶原纤维增生。肿瘤可侵犯真皮深层组织。

7.纤维上皮瘤型基底细胞癌 肿瘤细胞呈索条状自表皮向真皮内延伸,瘤细胞索条可相互交织呈网状,侵犯真皮的浅中层或更深层组织。

四、诊断

根据老年人,面部结节,中央溃疡,周边有隆起性损害并结合病理可诊断。诊断要点:

1.男女发病数相似,多见于老年人。

2.好发于面部,且多在口以上,如鼻侧、颊部和前额部等。

3.损害初为发亮的蜡样结节,针头至黄豆大带白色或红色,常为单个,中心容易破溃。溃疡面扁平边缘卷起如珍珠母样,伴以毛细血管扩张,中心有棕色结痂。将痂除去后,有易出血的坚硬基底。

4.组织病理:癌细胞由类似表皮基底细胞的细胞组成,边缘部分呈栅状排列。

5.需与脂溢性角化病和恶性黑色素瘤等相鉴别。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常与色素痣、老年疣、恶性黑素瘤、Bowen病、鳞状细胞癌等相混,应当注意鉴别。

1.色素痣 应与色素型基底细胞癌鉴别,前者幼年发病,老年后一般不再生长,表面不破溃。

2.老年疣 应与色素型基底细胞癌鉴别,前者同样发生于中老年人,皮损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质地较硬,中央无破溃,边缘可不规则。

3.恶性黑素瘤 应与色素型基底细胞癌鉴别,前者在我国少见,主要发生掌跖等肢端部位。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的肢端部位,直径较大,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持续生长,可发生破溃。

4.Bowen病 与浅表型基底细胞癌相似,但前者主要为暗红色斑块,表面角化、脱屑明显,一般无破溃。无隆起性黑素边缘。

5.鳞状细胞癌 可表现为菜花状肿物或溃疡性损害。一般无珍珠状小结节融合性边缘。应当结合组织学鉴别。

6.角化棘皮瘤 应与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鉴别。前者中央是一坚硬的角栓,不是溃疡或结痂。组织学鉴别很有必要。

六、治疗

本病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很少见有必要进行全身化疗的病人。

1.手术切除 因为本病肿瘤细胞生长速度缓慢,治愈率很高, 几乎所有病例均可治愈。临床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基底细胞癌,特别是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只能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的方法。

2.冷冻治疗 适合于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老年人,特别是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但复发率相对较高。

3.CO2激光(或电干燥)治疗 使用情况与冷冻治疗类似。但可能会留有瘢痕。

4.X线放射治疗 本病对X线放射治疗敏感,所以老年人不能耐受手术切除者,可采用放射治疗。但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和复发型基底细胞癌不适合放射治疗。

5.光动力学治疗 适合于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将ALA等光敏剂外敷于患处,而后照射630nm的激光。利用此过程中产生的原子氧治疗肿瘤。但需要治疗的次数多,费用较高。

6.局部药物治疗 外用5-FU软膏,可治疗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并有预防复发的作用。近来发现使用米奎莫特软膏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值得近一步探讨。

7.口服维A酸制剂 适用于泛发性基底细胞癌。可控制皮疹发展,但治愈率不高。可于其他局部治疗联合使用。

七、预防和预后

因为基底细胞癌极少发生转移,所以一般不危及生命。预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在或尽量少在烈日下活动,必须在烈日下工作者应搞好皮肤保护。从事接触X线或热辐射工作的人,应搞好劳动保护。

2.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石油、沥青、焦油及砷等化学物质。

3.积极治疗皮肤慢性病症,如溃疡、炎症、烧伤疤痕、日光性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症、皮肤白斑等。

4.经常食用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食品。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的症状有哪些?

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30岁后,70岁为高峰,好发于头面部,尤以鼻、眼睑及颊部最为常见。基本损害为针头至绿豆大、半球形、蜡样或半透明结节。

85%患者发生于头颈曝光部位。掌跖和黏膜罕见。皮损通常单发,但亦有发生数个甚至多数者,基底细胞癌早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略呈隆起、淡黄色或粉红色小结节,仅有针头或绿豆大小,呈半透明结节,质硬,表皮菲薄,伴有毛细血管扩张,但无疼痛或压痛。病变位于表皮深层者,表面皮肤略凹陷,失去正常皮肤的光泽和纹理,经数月或数年后,表现出现鳞片状脱屑,以后反复结痂、脱屑,表现溃烂、渗血。当病灶继续增大时,中间形成浅表溃疡,其边缘参差不齐,似虫蚀样。基底细胞癌表面形成多种多样,根据肉眼所见形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节溃疡性基底细胞癌(Nodulo-ulcerativebasalcellcarcinoma)最常见,占基底细胞癌之50%~54%,损害为单个,好发于颜面,特别是颊部、鼻旁沟、前额等处。

(1)结节型(nodulartype):损害为突出皮肤、自针头大小至绿豆大小,初起为小的蜡样结节,缓慢增大,非炎症性浅黄褐或淡灰白色、蜡样或半透明(如珍珠样)的结节,质硬,表面皮纹消失,表皮菲薄伴浅表毛细血管扩张,表皮一般不溃破,稍受外伤即出血。

(2)溃疡型(ulcerativetype)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尤多见于面部。表现为局部轻微损伤皮肤崩溃后即长久不愈,或先有皮肤小结节,其后渐增大,生长缓慢,中央凹陷,表面糜烂或溃破,然后溃破不愈。溃疡底部呈颗粒状或肉芽状、菜花样或蕈样增长,覆以浆液性的分泌物;溃疡边缘继续扩大,可见多数浅灰色、呈蜡样或珍珠样外观的小结节,四周参差不齐,绕以珍珠状向内卷起的隆起边缘,称侵蚀性溃疡(rodentulcer),这是此癌典型的临床形态,中央平陷,形如火山口,溃疡中央口可愈合、瘢痕形成,但边缘仍可继续扩大。有时中央时愈时破,并向周围或深部侵袭,形如鼠啮,故又称为“啮状溃疡”。

偶见皮损呈侵袭性增大,向深部生长,破坏眼、鼻,甚至穿透颅骨,侵及硬脑膜,造成患者死亡。

2.色素性基底细胞癌(pigmentedbasalcellcarcinoma)是各型中出现色素沉着者。占基底细胞癌的6%,与结节溃疡型不同之处,仅在于皮损呈褐色或深黑色,有时易误诊为恶性黑素瘤。临床特征与结节型相似,仅伴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白灰至深黑色,但不均匀,边缘部分常较深,中央部分呈点状或网状分布。

3.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morphealikebasacellcarcinoma)又称局限性硬皮病样(morphea-like)基底细胞癌,罕见,仅占基底细胞癌的2%,Caro统计2116例皮肤癌中仅34例为此型,Botvinnick(1967)统计的3000例基癌中此型占0.6%。多发生于青年人,也见于儿童。常单发,好发于面部、额部、颧部、鼻部和眼眦等处,特别是颊部,颈或胸部也可发生。表现为扁平或轻度凹陷的黄白色蜡样到硬化性浸润斑块,呈不规则或葡行状,大小自数毫米至占据整个前额部,灰白至淡黄色,表面光滑,可透见毛细血管扩张,触之较硬,类似局限性硬皮病。缺乏卷起珍珠状边缘,亦无溃疡及结痂,边缘常不清,皮损发展缓慢。

4.表浅性基底细胞癌(superficialbasalcellcarcinoma)少见。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较早,头部极少。其发生占基底细胞癌的9%~11%,常发生于躯干部,特别是背部和胸部,也见于面部和四肢。皮损为1个或数个轻度浸润性红斑鳞屑性斑片,表面表皮菲薄,有稍微隆起的线状边界,中心部位常出现表浅性溃疡和痂皮。可呈湿疹或银屑病样改变。向周围缓慢增大,境界清楚,常绕以细线状珍珠状边缘。皮损表面可见小片表浅性溃疡的结痂,愈后遗留光滑萎缩性瘢痕。

5.纤维上皮瘤样基底细胞癌(fibroepitheliomatypebasalcellcarcinoma)表现为1个或数个高起的结节,略带蒂,触之中等硬度,表面光滑,轻度发红,临床上类似纤维瘤,好发于下背部。罕见溃疡形成。临床上类似纤维瘤。

6.扁平瘢痕型(epitheliomaplanumcic-artrisans)相当罕见,常发生于面部。损害为浅表性结节状斑块,生长缓慢。此型的特点是,基底细胞癌向四周缓慢扩展时,其中心部位肿瘤细胞反而逐渐消失,形成瘢痕,就如森林失火向四周蔓延,而中心却自行熄灭一样,因此又被称为野火型。其扩展缘具有很强的侵蚀性。

7.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basalcellcarcinomasyndrome)又称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cellnevoussyndrome),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外显率低。皮肤出现突起、发硬、光滑的结节性肿物,可为正常肤色或有轻度色素沉着。部分病例,肿物逐渐增大,最终形成溃疡。多数伴有上下颌骨囊肿、肋骨畸形和智力迟钝。儿童期,最晚在青春期出现数以百千计的皮肤小结节。在“痣样”期,结节数目和大小逐渐增加,不规则分布于面部和躯体。在成年期,很多基底细胞癌常破溃,晚年疾病有时进展为“肿瘤”期,此时有些基底细胞癌特别是颜面部损害变为侵袭性、破坏性和残缺。偶尔甚至由于先侵犯眼眶,以后侵犯脑而致死,也可转移至肺。半数成年患者,掌跖部出现很多直径1~3mm的小凹陷,常发生于11~20岁,为顿挫性基底细胞癌。

除皮损外,几乎所有患者均呈现多发性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其中如颌骨牙源性角囊肿,肋骨异常,脊柱侧凸,智力发育迟缓和大脑镰钙化。有数例报告,也见小脑成神经骨细胞瘤,上颌或颌纤维肉瘤。在颌骨囊肿中发生成釉细胞瘤。

8.囊性基底细胞癌(cysticbasalcellcarcinoma)较为罕见。为癌肿中心部位发生变性,形成单房性囊肿所致,通常呈蓝灰色(图9)。

9.线状单侧基底细胞痣(ThelinearbasalcellNevus)极罕见,常出生时即有,皮疹广泛,呈单侧线状或带状发疹。皮损由密集基底细胞癌结节构成,其间散在存在粉刺和纹样萎缩区。损害不随年龄而增大。

10.Bazex综合征(Thebazexsyndrome)1966年首先由Bazex等报告。本病呈显性遗传,其主要特征首先是毛囊性皮肤萎缩,在四肢出现毛囊口扩张样“凿冰痕”。其次为发生于儿童、青年或少年面部的多发性小的基底细胞癌。此外可有限局性无汗症和(或)全身性少汗症和先天性头部及其他部位毛发稀少。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的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性不难诊断。当基底细胞癌有典型特征时,如结节超过数毫米时容易识别,可根据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1.病史有否放射线,无机砷等接触史,慢性皮损害及长期户外工作等情况。

2.临床表现。

3.组织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