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CD30已被证实在各种淋巴瘤亚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这为CD30成为理想的治疗靶点奠定了基础。【肿瘤资讯】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蔡庆庆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宇教授受邀分享CD30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和意义,以及CD30靶向治疗在淋巴瘤中的最新应用进展淋巴瘤。详情如下。
蔡青青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组组长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教育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荣获第五届人民名医:品德优良、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共发表SCI论文80篇。近5年以(共同)通讯作者、CCR等发表SCI论文18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省级基金。
我国淋巴瘤诊疗的机遇与挑战
蔡庆庆教授: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近20年来,淋巴瘤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淋巴瘤患者的总体治愈率明显提高。与其他肿瘤相比,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都有很大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对淋巴瘤整体(包括临床特征、病理诊断、生物学行为等)认识的提高,规范治疗,并推出新药。新药的不断涌现,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淋巴瘤患者的疗效。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淋巴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国际水平还有差距。国内新药的开发也在逐步赶上国际的发展速度,但目前的新药、新疗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很多新药、新疗法还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淋巴瘤患者;一些新药、新疗法刚刚上市,也存在价格高、可及性低的问题。但目前的新药新疗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很多新药、新疗法还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淋巴瘤患者;一些新药、新疗法刚刚上市,也存在价格高、可及性低的问题。但目前的新药新疗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很多新药、新疗法还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淋巴瘤患者;一些新药、新疗法刚刚上市,也存在价格高、可及性低的问题。
回首20年,淋巴瘤的“创新”跟上步伐
蔡庆庆教授:我刚才提到,过去20年淋巴瘤的诊治有了很大的飞跃。淋巴领域的新药层出不穷,尤其是对复发难治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机会和治疗方法。近年来,一些“无化疗”组合的新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小分子靶向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无论是在惰性淋巴瘤还是侵袭性淋巴瘤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我们也期待更多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将不断创新,为淋巴瘤患者提供更好的生存益处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CD30靶向创新药物治疗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
蔡庆庆教授:目前治疗淋巴瘤的新药越来越多,新药研发在整个肿瘤领域非常普遍,这意味着患者的治疗选择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一些复发难治的患者。发射意味着寿命的延长。
从第一个CD20单克隆抗体开始,淋巴瘤的治疗逐渐进入靶向治疗时代,随后出现了很多抗体药物。从抗体药物开发到抗体偶联药物,即ADC药物,也有双抗体药物在开发中。
由于ADC药物针对的是肿瘤细胞表面可能存在的特定抗原,因此在业界也被比作“灵丹妙药”。ADC发展至今,其中维布妥昔单抗(),又称BV,在淋巴瘤领域极具代表性。BV 是一种抗 CD30 抗体-药物偶联物,已在许多研究中证明可治疗复发/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R/R cH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其他 CD30 阳性淋巴瘤。对PTCL等淋巴瘤有效,耐受性良好。
它可以继续使用。最终,患者可以在治疗结束时获得完全缓解、无进展生存期 (PFS) 甚至总生存期 (OS) 益处。同时,该方案避免了博来霉素的暴露,降低了肺部相关副作用的风险,不影响患者后期的生育能力。此外,二次肿瘤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增加。
在一项针对 T 细胞淋巴瘤的随机 3-2 期研究中,患者入组 CD30 阳性 T 细胞淋巴瘤,包括外周 T 细胞淋巴瘤,如全身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 T 细胞淋巴瘤等肿瘤亚型. 本研究结果证明,与 R-CHOP 方案相比,BV 联合 CHP 方案显着延长了 PFS 和 OS。该研究的 5 年随访仍保持了 PFS 和 OS 的优势,且长期获益显着。此外,-0004研究显示,在58例复发难治性全身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中,BV单药治疗达到86%的客观缓解率(ORR)和60%的5年OS率。-0003研究提示BV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有效率高达75%,完全缓解(CR)率为33%。该研究还显示了 对 60 名复发和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这些患者之前至少接受过一种化疗方案,并且在 BV 治疗开始时不适合干细胞移植或多药化疗。有效率为50%。该研究还显示了 对 60 名复发和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这些患者之前至少接受过一种化疗方案,并且在 BV 治疗开始时不适合干细胞移植或多药化疗。有效率为50%。该研究还显示了 对 60 名复发和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这些患者之前至少接受过一种化疗方案,并且在 BV 治疗开始时不适合干细胞移植或多药化疗。有效率为50%。
在安全性方面,BV专门针对CD30,副作用相对较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可逆的周围神经病变,但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解决或改善。
李文玉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淋巴瘤科-行政主任
广东省妇科医生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会长
广州市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血液学会会员
CACA青年委员会委员
CD30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文宇教授:淋巴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形态学,免疫组化也很重要。CD30 目前是 NCCN 指南推荐的所有淋巴瘤的强制性检测。无论是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还是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D30的表达几乎为100%,这使得CD30成为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除了这些类型的淋巴瘤具有高 CD30 表达外,许多其他淋巴瘤也具有不同程度的 CD30 表达。例如,大约 10% 的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有 CD30 阳性表达,这表明这些患者接受了常规化疗。可能更好。此外,外周 T 细胞淋巴瘤、NK/T 细胞淋巴瘤、
除辅助诊断外,CD30与患者预后也有一定关系。例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有CD30表达时,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中,CD30表达为100%,无论ALK阴性还是阳性,总体生存预后均优于外周患者。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和其他类型的T细胞淋巴瘤;对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当部分患者CD30高表达时,应用相同CHOP样方案后的生存预后明显优于CD30低表达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这些患者的预后甚至接近于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因此,这部分CD30高表达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可能是未来新的分类。
我们知道总体上 T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选择较少,而 CD30 改变了这一点。针对 C30 的治疗方案用于一线或二线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目前检测CD30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CD30靶向治疗:起效快、疗效显着、安全性可控
李文宇教授:作为全球首个淋巴瘤领域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维布妥昔单抗目前获批用于CD30阳性、复发难治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除获批适应症外,维布妥昔单抗在初治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移植后维持治疗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中的应用也在全球探索中。价值。
目前,淋巴瘤领域研究热点的免疫治疗主要包括CAR-T、双特异性抗体和ADC药物。靶向CD19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ADC药物已在美国获批上市,中国也正在开展相关临床研究。针对 CD20 的 ADC 药物也在激增。综上所述,维布妥昔单抗开创了淋巴瘤ADC药物治疗的时代。
从临床用药来看,ADC药物起效快、疗效显着、副作用相对可控。在我院,维布妥昔单抗是治疗复发难治经典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和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的重要药物。尤其是对于无药可用的复发难治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维布妥昔单抗取得了非常显着的疗效,患者获得了可观的长期生存率。同样,维布妥昔单抗在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与PD-1 mAb联合使用时,患者即使不接受移植也可以获得长期生存。此外,研究还表明,维布妥昔单抗在T细胞淋巴瘤移植后的巩固治疗中也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安全性方面,维布妥昔单抗的整体安全性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是可控的。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多为可控可控,90%的患者停药后可迅速恢复;严重的不良反应很少见。
目前,维布妥昔单抗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维布妥昔单抗在关键临床研究-1和-2中的成功改变了许多淋巴瘤治疗的格局,目前全球、多中心、3期的RCT-3也在进行中,我们期待结果的发表。
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免疫治疗是淋巴瘤治疗的重要探索方向
李文宇教授:维布妥昔单抗是一种靶向CD30的ADC药物,是ADC药物的代表。单药效果显着。即使是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经过多线治疗,也能使患者达到缓解。此外,维布妥昔单抗联合PD-1 mAb也是重磅炸弹组合。对于耐药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该组合带来了突破,甚至可能免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外,许多复发难治经典霍奇金复发难治患者也有耐药性。从2021年ASH会议上公布的研究进展来看,维布妥昔单抗联合PD-1单克隆抗体作为挽救治疗的选择,可以让患者避免化疗,其次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在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3研究结果尚未发表,但我们从早期的分析结果中看到,维布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和利妥昔单抗显示出比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免疫治疗在未来淋巴瘤治疗中将不可避免地发挥重要作用,ADC药物也将如此。因此,免疫疗法甚至CAR-T细胞疗法与维布妥昔单抗的结合也是重要的探索方向。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