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肿瘤的治疗,应追求“适度”原则,目前国际肿瘤界在对20世纪以“寻找和破坏”为指导思想的治疗方法进行反思,认为21世纪癌症治疗的战略思想应当转变为“控制”,也就是说要将癌症作为慢性病来对待。
而以慢性病的方式对待肿瘤,不仅要求将控制病灶,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作为核心目标,更需要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应对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并发症或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所带来的副作用。
46岁的患者张先生,2019年7月出现咳嗽咳痰,痰白质黏,随着咳嗽越来越严重,并出现胸闷气急、咳血等症状,张先生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即到当地医院检查,胸部CT检查结果提示:左肺上叶舌段团块影,侵犯左肺动脉,伴阻塞性炎症及左侧胸腔积液,肺门及纵隔多组淋巴结肿大。
随后张先生进行了胸腔闭式引流,并经病理等检查,确诊为左肺腺癌T4N3M1a(胸膜)-Ⅳ期,基因检测有EGFR基因19外显子缺失突变。
考虑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不适合手术,且基因检测报告显示有突变,张先生的主治医生建议张先生进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
然而,服靶向药5个月左右,张先生出现明显的乏力,肝功能明显异常,ALT:425U/L,AST:356U/L。经综合评估后,考虑为靶向药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事实上,在抗癌治疗药物中,靶向药特异性较高,主要是针对癌细胞上的靶点进行识别并释放攻击,以剿灭癌细胞,所以相比化疗药物的“无差别攻击”而言,靶向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然而,副作用小并不意味着完全无副作用,由于癌症细胞来源于患者自身,是正常的细胞“叛变”而来,所以癌细胞上的靶点,部分的人体正常细胞同样也具有,这就导致靶向药在杀伤癌细胞时,也会造成该类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引起不良反应。
在告知张先生及其家属相关风险后,建议其暂停靶向药物治疗,进行保肝对症治疗,但由于张先生非常希望能够继续治疗,所以当地医院建议吉非替尼隔日1次,同时联合中医药治疗。
为寻求中医治疗,张先生在家属的陪同下前来就诊,来诊前的检查报告显示“左肺病灶较前明显缩小,无阻塞性肺炎,微量胸腔积液。”结合其当前出现咳嗽咳痰,伴声音低怯,神疲乏力,偶有恶心、厌油,腹胀,食欲差,大便溏薄,睡眠一般等症状,中医治以益气健脾,疏肝解郁。
方用党参、炒白芍、黄芪、川芎、制香附、鸡内金等。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
中药调理2个月,期间随证加减药物,张先生已无明显咳嗽、咯痰,无胸闷气急、恶心、厌油及腹胀症状,稍感乏力,伴口干不欲饮,手足心热,盗汗,偶有呃逆频作,胃纳差,二便尚可,期间复查肝功能4次,异常指标均明显下降,ALT、AST维持在60U/L左右。复查胸部CT提示:右肺中叶团块影较前片进一步缩小,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消失,胸腔积液消失。
至今,张先生仍隔日服靶向药,同时联合中药治疗,目前带瘤生存。
在靶向治疗中,分子靶向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多表现为氨基转移酶升高,本例患者氨基转移酶升高非常明显,而且出现明显肝毒性的症状,严重不良反应则首选停药,并给予相应保肝药物治疗。患者肝功能明显异常,一般不主张再次给予靶向药物治疗,但本例患者在告知此原则后,仍非常希望能够继续治疗。但综合病情考虑后,认为再次引起严重肝损伤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建议其隔日服用1次,同时联合中药防治肝功能损害。其后,中药联合靶向治疗后,患者病灶继续缩小,可见该患者对于靶向药物非常敏感,即便隔日1次仍能达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可见维持靶向治疗对于患者的重要性。
临床上,不少患者因靶向药副作用而不得不停药,事实上如果并非因耐药而导致停药,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在靶向治疗过程中,针对不同靶向药的特点,予以提前预防,或及早调理改善,对于提高抗癌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至关重要。
本病例来源于患者分享,仅供参考,治疗需因病而异,因人而异,如想了解更多抗癌详情的朋友可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