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Cas9技术,中文翻译叫“基因编辑”技术。这项技术被称为“人类最接近上帝的发明”,是人类在基因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之一。
简而言之,这项技术使我们能够在细胞中快速有效地修改我们的基因。例如,如果我们不想要某个基因A,我们可以把它剪掉;如果基因A坏了,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更好的基因B来代替。
基因是人体最大的谜团。我们的生、老、病、死、智商、容貌、性格都取决于它。如果我们用得好,我们就可以破解我们人体的终极密码。基因编辑也被称为“基因切割”,描述了它所拥有的神奇力量。
拥有如此重要的技术,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努力加快研究,中国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就在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形势大好之际,一位来自中国的“疯狂科学家”擅自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胚胎,生下了两个“基因编辑”胎儿。
这种疯狂的行为严重违背伦理道德,不仅会对两个婴儿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而且风险未知的修饰基因还会通过这两个孩子继续传递给后代,对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潜在风险. 和危害。
一时间,中国学术界遭遇世界各国学者的一致指责,中国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进步也陷入冰点。在基因编辑领域,中国遭遇了惨痛的落幕。
1 不负责任地打开“潘多拉魔盒”的疯狂科学家的“恶魔”行为
2018年11月28日,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上,一位风度翩翩的演讲者发表了“人类基因编辑研究”的报告。记者叫何建奎。
何建奎在大会上的“信心”演讲
在早前发布的现场报道和公开视频中,贺建奎公开宣称自己已经完成了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临床试验,并生下了两个宝宝,露露和娜娜。
“我为这对夫妇(指基因编辑胎儿的父母)感到非常自豪。我感到非常自豪。” 何建奎认为,他的基因编辑婴儿意义重大。何建奎声称,他的研究团队编辑和修改两个婴儿的CCR5基因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免疫HIV的目的。
为此,何建奎首先联系了艾滋病患者组织,以隐瞒基因编辑危害和风险为前提,吸引艾滋病家庭参与其临床试验项目,成功骗取了两百多个家庭的信任;随后,何建奎涉嫌伪造。临床试验以伦理审查批准文件的形式进行。直到两个“基因编辑”的胎儿诞生。
基因编辑虽然是当今最热门的黑科技,但它仍然存在一些未完成的漏洞:例如,该技术存在“脱靶”风险,可能导致编辑目标剩余基因无法控制的修改;而CCR5基因就是爱滋病。病毒侵入人体的通道,但也具有人体对其他病毒的免疫力。最近的研究指出,CCR5 基因的突变可能会缩短寿命。
如上所述,贸然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不仅会对两个婴儿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而且风险未知的修饰基因还会继续通过两个孩子传递给后代,对人类造成危害。该团体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潜在风险和危害。
何建奎的报告一出,立即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
一百多名中国研究人员发表“联合声明”批评“这项研究的所谓生物医学伦理审查毫无用处,直接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并表示鉴于脱靶基因编辑技术的问题,“直接任何试图改造人类胚胎并试图生产婴儿的尝试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艾滋病研究专家、国家卫健委、中国细胞学会干细胞分会、人类胚胎基因组编辑委员会、美国科学院也纷纷发表谴责声明。
最终,何建奎以生殖为目的非法进行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和生殖医学活动,构成非法行医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但因为何建奎事件,中国学术界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基因编辑领域,中国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2“基因编辑”抗癌先驱陆游教授在基因编辑领域为中国带回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何建奎的疯狂实验,在中国基因编辑领域引起了惨痛的轰动,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广泛诟病。然而,中国学者对前沿技术的探索并没有停止。无论他们在哪里跌倒,他们都必须站起来。基因编辑技术也不例外。
2020年4月27日,由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陆游教授主持的全球首个基因编辑技术修饰T细胞治疗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结果正式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优越的。
陆舟教授(图片来自百度)
简而言之,由中国人牵头的全球首个抗癌基因编辑技术临床试验,初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这张答卷带回了中国基因编辑领域的一轮漂亮回合。
由陆游教授牵头的临床试验采用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免疫细胞的方法,将改造后的成熟免疫细胞“特种部队”送回人体。这种开创性的基因编辑临床试验完全符合伦理。以及测试安全性。
世界上第一个临床试验于四年前开始。
2016年10月,中国四川华西医院正式启动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as9)转化T细胞并用于抗癌的临床试验。当年10月28日,第一个肺癌症志愿者)患者在基因编辑后接受 T 细胞回输治疗。
这是当时全球范围内首次将-Cas9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试验。当时,这条消息引起了国内外专业媒体的高度关注,就连顶级学术杂志《自然》也发布了相关新闻稿。
华西医院开展首个针对癌症患者的临床试验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类似的临床试验。
如今四年过去了,这项备受期待的临床试验结果如何?
陆舟教授交出了一份令世界学术界满意的答案。2020年4月27日,由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陆游教授主持的全球首个基因编辑技术修饰T细胞治疗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结果正式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优越的。
该临床试验招募了各种其他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坦率地说,如果这些患者不参加这个临床试验,其实也没有其他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让这样一群极难治的晚期肺癌患者参与到这个风险未知的临床试验中,是合乎道德的。
陆游教授团队采用的治疗方案简要概述是先从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然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这组细胞中的PD-1基因,再进行特化培养培养基、细胞因子和刺激因子扩增并激活 T 细胞,然后将它们返回给患者。下图为临床试验总流程图:
共纳入 17 名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从患者身上抽取血液,然后转化到实验室,直到可以将其输回患者体内。平均耗时25天,最短的17天,最长的40天,5名患者在等待第一次细胞回输前退出临床试验。(2例患者因病情进展无法参加,1例患者自行返回不想再输液,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不得不去抗感染治疗,1例患者因类风湿性关节炎突然加重,它不适合细胞回输)
因此,最终只有12名患者接受了基因编辑T细胞回输治疗。每人回输的平均细胞总数为1.33*109。治疗后的主要结果如下:
● 可控的治疗安全。12例患者均未出现3级及以上严重不良反应,均发生1-2级常见输液反应和骨髓抑制。其中一名患者出现了 1 级心律失常。认为返回细胞中的少量T细胞可能攻击了心脏细胞。不过,该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副作用有所缓解。后来,他也接受了第一次2、 3次细胞回输,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 在免疫治疗层面,基因编辑效果不错。这主要表现在基因编辑后的T细胞可以在患者的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长期存在,甚至超过一年。基因编辑的T细胞回输后,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T细胞的种类和多样性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高度怀疑对癌细胞具有特异性的抗癌T细胞。比例有所增加。此外,基因编辑的T细胞回输后,抗癌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所有这些迹象表明,至少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基因编辑的 T 细胞具有一定的效果。
● 在临床疗效方面,“基因编辑”也有很好的抗癌效果,还有持续提升的空间。12 名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了治疗。两名患者病情稳定,中位总生存期为 42.6 周。其中一名疗效最长的患者维持了76周的疗效。该患者治疗一年后,PET-CT复查显示病灶全身仅残留1次代谢活动。
对于晚期复发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编辑后的T细胞回输使该患者保持了76周的疗效。这并不容易,也让我们看到了“基因编辑”在抗击癌症方面的巨大希望。. 当然,这次临床试验在充满希望的同时,也有改进的余地。
首先,2016年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还比较落后,整体基因编辑效率低,只有5%左右的细胞被编辑过;
其次,在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中,能够真正识别癌细胞、真正能够抗癌的T细胞比例非常低。无需筛选的直接基因编辑,即使最终扩增的 T 细胞总数达到数亿个细胞。,但其中,真正能抗癌的T细胞可能只有几万到几十万个,而且数量还很有限;
最后,癌细胞非常聪明,会发展出各种有针对性的免疫逃逸方法。单独使用T细胞回输,即使有效,也难以长期维持疗效。未来,我们可能需要考虑更复杂的设计或组合处理。
3 中国研究并不孤单!世界顶尖学者在“基因编辑”抗癌领域也有所斩获
无独有偶,在陆游教授进行“基因编辑”临床试验后,一些世界顶级大牛也相继开展了抗癌“基因编辑”临床试验,均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2020年2月6日,《科学》杂志率先报道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免疫细胞疗法鼻祖之一卡尔·琼教授领导的美国首例-Cas9基因编辑技术抗癌临床试验结果. Carl June教授的技术更复杂:
Carl June教授利用-Cas9基因编辑技术一次性敲除人体免疫细胞的三个基因,即TCR的α链、TCR的β链和PD-1基因。基于现有的靶向NY-ESO-1的TCR-T技术,同时敲除3个基因,然后进行扩增、激活和回输。这样的治疗方案比改良的免疫细胞更难。“特种部队”也有更广泛的目标。
由于临床试验的复杂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是本临床研究的目标。两名极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一名复发难治性晚期肉瘤患者接受了Carl June教授研发的“基因编辑+转基因编程”的复杂T细胞输注。结果显示:
免疫细胞基因编辑的效率达到了15%-45%。修饰后的细胞可以在患者的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长期存活。三四个月后,部分T细胞变成了中枢记忆T细胞(意料之外的意思是初步获得了抗癌的记忆功能),1例患者的靶病灶出现明显萎缩(但效果仅维持了约 4 个月)。
总的来说,这项临床试验也证实了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下图显示了目标病灶明显缩小的患者图像的变化:
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我们也希望陆游教授的团队能够创造出更完善的基因编辑疗法,为癌症免疫治疗创造更完整的未来。
参考
[1]。和--细胞肺。
[2].-T in .10.1126/.(2020)
本文仅供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