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庆丰计划#十多年前刚进入肿瘤科的时候,并不知道肿瘤基因检测是怎么回事。那个时候,肿瘤的治疗非常简单。除了手术和术后放疗外,下一步基本上就是给已经接受过化疗的病人。如果化疗敏感,患者能耐受,应根据疗程分多次。
后来,一些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也接受了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这对控制部分患者的病情,缓解疼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转眼间,肿瘤内科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靶向药物开始出现,精准治疗的概念一步步颠覆了人们对抗肿瘤治疗的认识。记得科瑞使用的第一个靶向药物是治疗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也就是赫赛汀,但当时一个月几万元的费用,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这种靶向药物虽然效果显着,但经过几个周期的使用,还是不得不放弃。因此,即使当时有适应症,真正能用的患者也很少。
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问世较晚,无需基因检测。仅推荐给不吸烟的女性肺腺癌患者,部分患者确实取得了显着的效果。随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吉非替尼对有外显子19缺失突变和点突变的患者有效,而对没有这些基因突变点的肺癌患者无效。
由此,基因检测精准治疗的帷幕也随之拉开。
也许癌症在老百姓的理解中是一样的。不管是哪种癌症,都是因为癌细胞的形成,两者没有区别。事实上,远非如此。别说是不同器官的癌症,即使是同一种癌症,也可以分为不同的亚型,而这些亚型的癌细胞在基因水平上也是不同的。比如胃癌细胞和肺癌细胞是不同的;而肺癌本身又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比如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这些亚型的癌细胞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肺腺癌,其成分也可能不完全相同。
精准靶向治疗就是在基因层面识别这些癌细胞之间的差异,看哪个基因位点有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与传统化疗的地毯式杀伤相比,精准靶向治疗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
为什么农药“草甘膦”只杀杂草,不杀豆芽?人人都是植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性杀戮?这是因为转基因大豆人工引入了抗草甘膦基因。因此,如果将草甘膦与靶向药物相比,杂草的某个基因是草甘膦攻击的目标,而豆芽不会因为人为的基因改变而受到草甘膦的攻击。</p>
癌症也是如此。要知道靶向药物是否有效,首先要检查癌细胞是否有可以被攻击的基因靶点。
所以对于精准靶向治疗来说,这个靶点非常重要,毕竟每种癌症在基因水平上都是不同的。以刚才提到的肺腺癌为例。对于有或外显子21突变的患者,易瑞沙、凯美那等第一代靶向药物将产生强大的杀伤作用。如果检测后没有这样的突变点,这些靶向药物是无效的;如果检测到ALK基因突变靶点,克唑替尼、色瑞替尼等都是有效的靶向药物。
可见,癌症其实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每种癌症,即使是同一癌症的亚型,在基因水平上都是不同的,这决定了靶向药物只能针对特定类型的癌症,而不是针对所有人。
因此,有必要在靶向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
但也有一类靶向药物不需要基因检测。这是一种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这种靶向药物靶向的不是癌细胞,而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就是血管。
任何癌细胞团要逐渐生长,就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来供应营养和血管生成,否则癌细胞团达到一定大小就会停止生长。因此,抗血管靶向药物通过阻断血管生成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断粮断草抄路的例子。
由于这种靶向药物可以阻断血管的生长,理论上对任何一种肿瘤都有效。因此,抗血管靶向药物不需要基因检测,它们针对的是各种异常血管的形成。例如:阿帕替尼、贝伐单抗、新上市的安罗替尼等。
因为它拮抗血管生成,这些药物最大的副作用是出血。毕竟正常的血管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可见,靶向药物是肿瘤医学的巨大进步。从之前的轰炸、不分敌我,到现在的精准引导、针对性攻击,不仅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还提高了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减少了副作用。
但是靶向治疗的研究还很有限,大部分肿瘤的靶点我们还没有弄清楚,所以很多肿瘤还没有靶向药物。
无论如何,癌症的基因检测仍然是必要的。一旦发现这个癌细胞有一个我们已经知道的靶点,我们就可以使用现有的靶向治疗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没有检测到,可能是我们攻击的目标,我们也可以应用抗血管靶向药物。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