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关键词】伊立替康;贝伐单抗;复发性宫颈癌;功效;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29% 至 38% 的患者在治疗后一年内出现复发。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我们采用伊立替康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1 采用临床资料筛选2013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6例复发性宫颈癌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组织病理学类型为鳞癌或腺癌,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KPS评分>60分;入组患者实际年龄34-71岁,中位年龄55岁,临床分期为既往接受过手术的患者,FIGO分期:IB2期16例,IIA期10例,程度为分化:低分化13例,中分化8例,高分化5例。通过成像评估的肿瘤范围;之前没有使用过伊立替康和贝伐单抗;没有合并其他肿瘤;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化疗禁忌证。1.2 方法根据患者的MRI、CT、PET/CT等影像学情况,等,明确病灶,了解肿瘤大小和形状,观察临床情况,再给予伊立替康。联合贝伐单抗治疗,伊立替康/m2,静脉滴注,d1,贝伐单抗7.5mg/kg,间隔3周进行下一周期化疗,预计化疗4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复查内容包括通过影像学掌握病灶变化、生化、血常规等辅助检查中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同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在化疗期间和化疗前进行常规止吐、抗过敏、肝胃保护和止泻治疗。骨髓抑制通过对症和支持性治疗来治疗升高的白细胞。1.3 观察指标按照实体瘤疗效客观评价标准进行评价。CR:PR:肿瘤明显好转,但尚未达到完全好转的标准;维持至少4 SD:治疗后未改善但未恶化;PD:治疗后,患者病情仍在恶化,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RR)=(CR+PR)/总病例数100%,疾病控制率(DCR)=CR+PR+SD。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分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按WHO抗癌药物毒性分级标准统计。结果2.1 临床疗效 25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2个周期的治疗,其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9例,8例患者病情稳定(SD)。治疗有效率40.0%,疾病控制率72.0%。2.2 不良反应 25例患者发生59次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1次6.95%,中性粒细胞减少28次,占46%,转氨酶升高,迟发性腹泻等. 占12次,占20.34%。见表 1。中国期刊网 25例复发性宫颈癌 主要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IV 发生率 % 恶心36....@ >00 关于迟发性腹泻的讨论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下降,其发病原因与HPV感染、过早性行为等因素有关[1]。由于局部肿瘤不受控制或复发导致治疗失败,复发性宫颈癌的发病率显着增加。其发病原因与HPV感染、过早性行为等因素有关[1]。由于局部肿瘤不受控制或复发导致治疗失败,复发性宫颈癌的发病率显着增加。其发病原因与HPV感染、过早性行为等因素有关[1]。由于局部肿瘤不受控制或复发导致治疗失败,复发性宫颈癌的发病率显着增加。
临床研究不断发现伊立替康治疗复发性宫颈癌能更好地提高疗效。伊立替康是一种半合成的水溶性喜树碱衍生物,是一种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可以减少或阻断DNA异构酶的合成,阻止DNA单链断裂的修复,进而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4 ],控制病毒细胞的繁殖和衍生,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在连续用药过程中,较好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促进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之一,通过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来促进大量新血管的形成。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贝伐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 IgG1 单克隆抗体和 VEGF 单克隆抗体。靶点是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它可以通过与VEGF反应阻断VEGF的下游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肿瘤营养血管生成,减少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从而杀死肿瘤细胞,从而抑制或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4]。同时,贝伐单抗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在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同时,提高了药物的敏感性。大量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贝伐单抗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显着提高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两者具有协同作用[5]。
本研究采用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40.0%,疾病控制率为72.0%。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疲劳、中性粒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和迟发性腹泻。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占比最高。说明该方案对复发性宫颈癌的治疗有积极作用,毒副作用较不明显,说明伊立替康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复发性宫颈癌是有效的。综上所述,伊立替康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复发性宫颈癌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病情,同时具有显着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常艳红,田琳.宫颈癌危险因素及癌前病变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卫生统计, 2016, 33 ( 120-122. 中国网学报 叶玉红, 张胜, 王兴福, 等. 宫颈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3 (黄恩杰,罗欣.中国大陆实施宫颈细胞学筛查技术的现状及不足[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6,8(崔艳艳,齐慧霞.伊立替康二期临床观察徐美美.-3与VEGF-C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J].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