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新年伊始,国内临床CRO的“一哥”虎药迈出一大步。
2月23日,泰格医药与泰宇投资(泰格医药旗下独立专业风险投资公司)共同领投,细胞培养基CDMO公司 Bio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此前, Bio于2020年7月完成了超过10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由太宇投资和数位战略股东共同完成。
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初创公司,为何多次获得泰格医药的青睐?
泰格医药投资部负责人、泰宇投资总经理季天荣表示,这是因为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生物医药CDMO的蓬勃发展。作为生物制药的核心原料,细胞培养基具有可想而知的产业潜力。
而泰格此次“入局”的时机也非常巧妙。随着一批重磅生物药(PD-1 mAb、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贝伐单抗生物类似药等)的上市,产业化时代逐渐到来。
国内生物制药处于疫情爆发前夜,其上游核心原料(培养基)行业开始升温。泰格医药重金“入局”,国内其他培养基厂商也动作频频。
国内培养基厂商打破国外30年垄断
细胞培养基是生物制药行业不可缺少且极为重要的原料。它为细胞的健康和快速生长提供营养。无论是蛋白质类药物、抗体类药物、人用疫苗,还是兽用疫苗,其生产研发过程都离不开细胞培养基的支撑,甚至被称为生物药物的“血液”。
自1955年第一个合成培养基MEM诞生以来,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已经经历了65年的发展历史。早期细胞培养需要加入血清;为了减少潜在的病毒污染,在 1990 年代初期逐渐使用植物水解物代替血清;1990年代后期,出现了全化学定义的介质,使产品质量更加可控,得到了监管机构的广泛认可,并广泛应用于制药行业。
近三十年来,由于在研发实力、质量体系、生产控制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国外知名细胞培养基公司如(子公司)、SAFC(子公司)、(GE子公司)、 (日本富士子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国产品牌方面,由于国内生物制药产业起步较欧美发达国家较晚,上游培养基市场发展也较为缓慢。国内细胞培养基企业虽然逐渐兴起,但仍在与垄断市场的国外厂商竞争。离得很远。
2018年开始的4+7批量采购改变了局面。一位资深医药投资人告诉蓝鲸财经,医保局4+7集中采购和交换价的整体政策思路,让竞争激烈的抗体药面临着严峻的价格压力,急需寻找出路降低抗体药物的生产成本。其中培养基是重要原料(占生物药生产成本的30%以上),国产替代已成为大势所趋。
国内培养基制造商抓住了这个机会。以澳康为例,据其创始人罗顺博士介绍,自2018年以来,澳康的订单量每年都保持近100%的增长,预计2020年其在国内市场的市场份额将超过10%。
罗顺认为,由于进口品牌价格高、供货周期长、缺乏定制化服务等痛点,国产替代刚需。尤其是Me too/以PD-1单抗为代表的竞争激烈的生物药,受医保降价政策的影响,未来很可能陷入“价格战”困境。减少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但同时,他也坦言,要打破外资品牌在中国文化传媒行业近30年的垄断地位并不容易。目前国内培养基生产企业鱼龙混杂,国内大量从事细胞培养基的企业产业化和规模化非常薄弱,大多集中在技术研发上,而细胞培养基企业尚未实现制药公司不能建立工业化。长期合作。
国内替代的关键是规模化生产的工业生产能力。上述医药投资人也表示,大规模的培养基生产体系意味着技术积累和巨额资金投入缺一不可。此前,国内一大批培养基企业在这一步倒下,但仍有澳康、天行生物、艾米耐斯等国产厂商跨过这道难关,甚至越走越快,如健顺生物2019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的细胞培养基生产基地二期工程,预计2021年全面建成投产;汴吉张江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园二期工程开工;在苏州基地建立生产;白依诺还计划建设国内最先进的培养基研发和生产基地。
“目前,全球细胞培养基领域的年销售额已达60亿至70亿美元,中国市场不到其十分之一,但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占到更多超过全球一半的份额,而整个市场公司的销售额还在不断扩大,我们预计2025年我们的培养基业务销售额可能接近10亿。” 洛顺说道。
疫情加速国内替代,出海提上日程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整个培养基行业按下了加速键,因为疫苗的核心原料也是培养基。目前,全球有数十种新冠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10余种疫苗处于临床III期。疫苗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即将迎来,培养基需求不言而喻。
上述投资人表示,新冠疫情是一只非常大的黑天鹅,但确实在一年之内突然为行业创造了数百亿美元的市场。如果最终演变成流感一样的季节性规律,对于上游原材料厂商来说将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近百亿美元的市场机会。
他还指出,疫情在各国特别是海外肆虐,也极大地影响了海外厂商的培养基供应。不属于跨国企业合作体系的国内文化传媒企业拥有难得的机会,当然前提是国内产品的质量和供应。能够满足跨国制药公司的要求。与此同时,此前主导国内市场的国外培养基厂商的供应也遇到了问题。比如受疫情影响,很多产品无法从海外运到国内,供货周期得不到保障;由病毒等引起的外来污染。
疫情是国内培养基厂商反超的好时机。国内的文化传媒企业已经开始竞争。文化传媒企业上演。
出海将成为国内培养基生产企业的必由之路。投资人表示,这也是国内培养基厂商未来价值的关键。类似的情况在生物药领域也上演过。前5到10年,国产生物药一直在引进过程中,在产品很多。
但是,随着逐渐积累,质变产生量变。一鸣惊人的交易已经开始出现。例如,四款国内一线PD-1产品全部实现,累计交易金额超过40亿美元。
“积累会导致增长乏力,未来国产培养基厂商必将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有机会称霸全球市场。”投资方坚定地表示。
本文来自蓝鲸财经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