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物类似药实际上是一种仿制药。20世纪80年代,以基因技术为核心,以动物或微生物为载体制成的蛋白质药物成为治疗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疑难杂症的重大医学突破。随着原研药专利到期,生物类似药成为临床首选,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与原研生物药和化学仿制药相比,生物类似药强调与原研药在质量和安全性上的相似性。一般来说,化学仿制药只需通过生物等效性实验即可基本完成整个研发过程,而生物类似药则需要在临床试验中与参考生物原研药在糖链、主要成分、杂质等方面进行比较。
根据FDA的定义,生物类似药是与获批的参比制剂高度相似(),且无临床差异(无)的生物制品,这意味着生物类似药更接近研发、审批和监管。工艺中原研药。这也是生物类似药门槛和成本高于化学仿制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原研药专利期到期的关键时刻,全球包括CMO在内的众多生物创新药企业都急于开发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要生物类似药研发成功,很可能会有更多品种研发成功。
临床上,生物类似药的“自我复制”要优于相对独立的创新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关注在手头的 ORR 数据基础上取得先进进展的领导者。与原研药相比,生物类似药更容易“自扩”,而且按照发达国家的定价,基本上只有原研药价格的70%-80%左右,绝对是王者。低成本、高质量、高性价比。
4月29日,另一家创新性肿瘤药物研发公司东洋制药申请在香港上市。招股说明书中,该公司的技术平台有7个生物药和5个化学药在研。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其最先进的管线之一的核心药物处于临床3期,预计2020年进入3期,将于年底至2021年初上市.
贝伐单抗于2010年进入中国市场,已获批用于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研发如期进行,这种贝伐单抗生物类似药可在原专利到期前迅速占领市场。但问题是,贝伐单抗的市场规模有多大?东洋制药的优势是否足以让多个同类药物研发平台同轨?
贝伐单抗类药物国内市场规模:预计3年CAGR高达568.5%
贝伐单抗(原研)是全球制药巨头罗氏公司推出的靶向VEGF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VEGF是治疗实体瘤和眼科疾病的重要靶点。其中,罗氏研发的贝伐单抗是全球销量最高的VEFG单克隆抗体。2017年, 全球销售额达76亿美元,位居全球十大畅销药物之列。据了解,贝伐珠单抗的同类药物在国内也需求旺盛。
& 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生物制剂市场规模为2185亿元,预计到2022年将增长至4785亿元,CAGR可达17.0%;预计单克隆抗体市场将从2017年的11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69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2.6%。随着国内患者人数的增加和民众药物支付能力的提高,生物单克隆抗体市场将以显着超过国内生物药市场整体的增速发展。
随着贝伐单抗价格的下降、适应症的扩大以及联合疗法的逐渐成熟,从2020年开始,国内贝伐单抗市场将迎来一波同类药大量涌现。令人兴奋的增长。2017-2022年预期CAGR为38.6%,生物仿制药2019-2022年预期CAGR高达568.5%。
希望成为第一个瓜分大蛋糕的人
既然贝伐单抗生物仿制药的市场潜力如此巨大,谁将率先分享这块蛋糕?
从VEGF单克隆抗体的研发进展情况来看,截至2018年12月,国内共有10家生物制药企业进入研发,包括复宏汉霖、正大天晴、信达生物、齐鲁药业、恒瑞药业等。在成熟阶段,临床3期,东洲制药的核心贝伐单抗品种也在其中。
如果只比较VEGF类单克隆抗体类药物中贝伐珠单抗类药物的开发进展,国内比较先进的有9个平台,分别是信达生物、齐鲁药业、东药药业、恒瑞药业、富宏汉林、博安生物、嘉禾生物、生物科技和天广世生物。其中,信达生物和齐鲁药业目前处于生产阶段,而东洋药业处于临床三期状态。
生物仿制药+联合疗法改善护城河
总的来说,生物类似药在赛道上的经济效应非常明显。产品越早上市,越早布局产能和渠道,在原研药与同类药的竞争中具有先发优势。在药品市场初期,由于竞争格局相对较好,量价比的宏观策略在显着降低生物类似药效果方面不会太明显。这是首批生物类似药上市公司未来的市场红利。
随着进入临床3期的同种、适应症的生物类似药数量不断增加,能否与其他疗法联合,成为生物类似药在市场竞争中后期取得稳定地位的重要手段。它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物类似药+组合药物的模式也可以争取更大的定价灵活性,进一步深化药企的护城河。
根据招股书,东洲制药已经探索了与 PD-L1 的联合疗法。临床数据表明,贝伐珠单抗等VEGF抑制剂与细胞毒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VEFG药物与PD-L1/PD-1抑制剂联合使用将发挥抗癌免疫作用。
报告/反馈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