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呋喹替尼作为一种高选择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结直肠癌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胃癌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201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肿瘤学研讨会(ASCO GI)公布的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疗效肯定,安全性可控。
靶向、化疗和免疫联合治疗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期将为大家带来3例晚期胃癌二线及后线联合治疗案例,并特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涛教授进行简要点评。
【案例一】
案例提供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宋艳
基本信息
一般资料:女性患者,67岁。
主诉:胃癌术后6个月,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天。
现病史:患者于2018-11-01接受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半年给予单药治疗。 2019-05 另一院腹部CT,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需进一步治疗。
既往史:患者既往身体健康,肝脓肿穿刺引流半年,无其他异常。
家族史:无。
体格检查:PS评分0。
病理:2018-11-01进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胃局部溃疡性低分化腺癌,部分为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部分为印戒细胞癌/低黏附癌,亚型:混合分型,结合免疫组化,原始肠上皮细胞表型/产AFP的胃癌,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肿瘤侵犯肌层,累及幽门和十二指肠,血管瘤栓。未发现明确的神经侵犯;大网膜、胃切缘、下切缘未见癌;在淋巴结中发现转移癌(8/70),pTM 分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FP(1+)、C-MET(1+)、EGFR(2+)、GPC3(-)、HER2(-)、MLH1(+)、MSH2(+)、MSH6(+)、PMS2 (+), (-)。
诊断:胃溃疡低分化腺癌。
治疗后
第一阶段:一线治疗(2019-05至2019-08,院外)
贝伐单抗+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从2019-05开始化疗6个周期,疗效评价PR,期间进行1个疗程的局部放疗。
2020-04 其他医院腹部CT复查,腹膜后淋巴结比以前稍大,疗效评价为PD。
二期:二线治疗(2020-05至2020-08,院外)
从2020-05开始进行6个周期的“nab- + ”化疗,期间出现严重的口腔溃疡。
2020-11腹部CT复查示腹腔干旁肿大淋巴结较前大,短径约2.0 cm,疗效评价为PD。
第三阶段:三线治疗(2020-11至今)
从2020-11-12开始,“呋喹替尼5 mg qd po 3周,停1周+卡瑞利珠单抗200 mg”q3w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TBIL)均在正常范围内,无特殊不良反应,耐受性好。
2020-12-31 腹部CT复查示腹腔干旁肿大淋巴结较前小,短径约1.1cm,疗效评价为PR .
案例总结
患者胃癌手术后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过去曾接受过化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但效果不佳。三线治疗是呋喹替尼,全剂量为 5 mg/d。结合PD-1单克隆抗体治疗,靶病灶短径缩小约45%,疗效评价达到PR。截至发稿,PFS已超过3.4个月,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