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2021年我国脑胶质瘤领域的研究进展》,里面包括了2021年我国脑胶质瘤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内容较长,我只选一些与临床实践相关的内容。,一一列举,一起学习
发布指南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天坛医院蒋涛教授牵头,国内外31家机构69位专家共同制定的《成人弥漫性胶质瘤临床诊疗指南》(为)将于2021年发布。2月正式发布。本指南是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第一部英文版临床实践指南——《CGCG成人弥漫性胶质瘤临床诊治指南》(2016年正式发布)之后的第一次更新和再版。发展对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意义重大
2.手术计划改进
胶质瘤的手术原则是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最安全的肿瘤切除,进一步细化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医生的重中之重。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中国胶质瘤协作组共同制定了《成人丘脑胶质瘤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同时,基于手术患者队列探讨了成人初诊丘脑胶质瘤的临床预测模型,并完成了在线预后评估工具的建立。
胶质瘤切除边界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最大问题。随着对胶质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加深,研究人员发现,广泛切除特定分子亚型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江涛教授团队基于CGGA数据库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年龄>45岁、术前KPS>80分、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患者可受益于肿瘤全切除,但IDH野生型和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细胞肿瘤并没有从全肿瘤切除中受益。这一结论或将改变胶质瘤的手术理念:从“最大安全切除”到“有效安全切除”
3.新靶点探索、新药开发和靶向治疗研究
MET基因融合突变可以激活MAPK信号通路,破坏细胞周期调控,进而诱导肿瘤进展。先前的研究表明,MET抑制剂可以抑制动物模型中的肿瘤生长。姜涛教授带领的胶质瘤精准诊疗创新团队通过自建的中国胶质瘤数据库,确定了胶质瘤-MET融合基因的新治疗靶点,研发出单靶点小分子化合物贝瑞替尼。在动物模型和患者层面探索了其在胶质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上作为重点文章。
同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靶向 BRAF 的达拉非尼和靶向 MEK 的曲美替尼联合靶向治疗对具有突变的难治性/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和低级别胶质瘤有效。具有临床意义的患者
抗血管靶向药物抑制胶质瘤生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牟永高教授团队通过回顾性研究指出,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单用或联合替莫唑胺对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性良好。
随着胶质瘤分子病理学分型的逐步推进,新靶点的探索、新靶向药物的开发和临床试验成为研究重点,如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贝伐单抗、瑞戈芬氮和安罗替尼、布瑞替尼和奥那妥珠单抗作用于MET融合基因,达拉非尼和威罗非尼作用于突变等。
目前,李文斌教授团队正在开展十余项胶质瘤新药临床试验。研究药物包括绿原酸、和厚朴脂质体、靶向PI3K/AKT通路的靶点和靶向CD95配体的靶点。为单克隆抗体。上述药物已在机制方面进行了很好的研究,绿原酸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结果可期
4.多模式新型免疫疗法研究
由于GBM具有高度抑制性的免疫微环境,目前免疫疗法的III期临床试验均以失败告终,2021年,多项国际研究将通过应用多模式新型免疫疗法提高其治疗效果。已发表的研究使用具有增强的抗肿瘤活性的溶瘤腺病毒在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中使用神经干细胞作为载体,结果表明它在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mPFS 9.1 个月,mOS为 18.4 个月,与历史数据相比,患者获得了生存获益。
在 CAR-T 细胞疗法方面,已发表的中期结果表明,改良的 HER2 特异性 CART 疗法没有剂量限制性毒性,并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中证明了局部 CNS 免疫的激活,包括在中检测到的高浓度 HER2 和 CCL2脑脊液
文献来源
陈文林、王亚宁、邢昊、梁廷玉、石一新、王海、杨惠玉、刘千树、李俊林、郭晓鹏、王宇、马文斌。2021年我国胶质瘤领域研究进展[J/OL]. 协和医学杂志:1-15 [2022-06-16]。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