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泊沙康唑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其抗菌谱和药物代谢过程有别于其他三唑类药物,口服混悬液、肠溶片和注射剂分别于2005、2013和2014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先后上市。在我国,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于2013年上市,肠溶片也于2018年12月上市,在IFD的预防和治疗领域适用范围广泛。
泊沙康唑与其他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相似,主要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的14α-脱甲基酶进而抑制麦角甾醇的合成,导致真菌细胞膜的生物合成障碍,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从而抑制真菌生长[11]。泊沙康唑在三唑类母环基础上延伸出一条侧链,苯环中氟取代氯,同时侧链进行羟基化,一系列结构改造使其和真菌亲和力更强,稳定性更高,细胞毒性增加,在保留药物亲脂性的同时水溶性增加,更容易进入组织并释放。另外,长侧链结构增加了药物对靶点(CYP51)的亲和力,对人类细胞色素P450酶影响更小,仅是CYP3A4抑制剂,药物活性更高、更安全,而且受14α-脱甲基酶密码子突变的影响更小,与跨膜转运蛋白(外排泵)的结合力更低,更不容易耐药。
2007年大型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纳入602例化疗粒细胞缺乏的AML/MDS患者,随机接受泊沙康唑或氟康唑/伊曲康唑进行预防,结果显示,泊沙康唑预防组确诊或临床诊断IFD的发病率和侵袭性曲霉病发病率均明显低于氟康唑/伊曲康唑预防组(IFD发病率为2%比8%,P<0.001;侵袭性曲霉病发病率为1%比7%,P<0.001),泊沙康唑预防组的100 d死亡风险也显著低于氟康唑/伊曲康唑预防组(P=0.04),2组间导致终止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别(8%比8%,P=0.94)。2018年西班牙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在接受强化化疗的AML/MDS患者中,泊沙康唑预防治疗组后续经验性治疗及治疗失败率显著低于伊曲康唑组。2013年发表的一项国内多中心随机、开放研究结果显示,泊沙康唑组和氟康唑组在确诊、临床诊断或拟诊IFD发病率分别为9.4%和22.2%(P=0.011 4)。2017年发表的一项国内单中心、观察性回顾研究发现,氟康唑组、伊曲康唑组、伏立康唑组和泊沙康唑组IFD突破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5%、5.5%、5.4%和5.3%,而需要经验性/诊断驱动抗真菌治疗的患者分别为45.7%、23.3%、18.9%和10.5%[72]。另一项国内回顾性分析研究中,泊沙康唑组IFD发病率显著低于未进行广谱抗真菌预防的对照组(P=0.001),泊沙康唑组后续静脉抗真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8.5%比50.0%,P<0.001)。
2017年一项对比泊沙康唑片剂与口服混悬液预防疗效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了64例和118例分别使用片剂和口服混悬液AML/MDS患者,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IFD突破性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4]。2018年一项对比泊沙康唑片剂与口服混悬液预防疗效的大型、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了547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AML/MDS患者比例71.7%),研究结果显示,片剂和口服混悬液组中IFD发病率、病死率、早期停药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如有需要,请咨询海外医疗医学顾问: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泊沙康唑的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详细说明?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泊沙康唑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