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由于“伟哥”类药品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有显著疗效,价格又相对便宜,国内很多肺动脉高压患者都将“伟哥”当作“救命药”。
钟南山挺“伟哥”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公开呼吁将“伟哥”纳入医保。12月7日,羊城肺动脉高压国际论坛(2019)在广州举行。钟南山在会上表示,“从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角度上说,建议“伟哥”类药品进入医保。因为确实有效,而且相对其他进口靶向药,价格比较便宜。”这一举动让一群靠“伟哥”类药物续命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迅速引起关注,他们背后的生存困境亦让人们深思。
对于普通人来说,肺动脉高压的名字很陌生。实际上,它是一种肺血管疾病,随着患者肺部血管阻力的持续升高,最终可导致心脏和呼吸衰竭,该病一度被称为“心血管领域的癌症”。肺动脉高压患者会因缺氧导致嘴唇呈蓝紫色,因此他们也被称为“蓝嘴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栓性疾病诊治中心主任荆志成曾公开表示,我国目前没有肺动脉高压准确的流行病数据,但保守估计患者约有500万至800万,其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却只有一两万人。目前,肺动脉高压尚无法治愈,患者需终生服用药物治疗。
昂贵的救命药
2019年9月,河南许昌8岁女孩小雅的一条视频引起网上关注。这位名叫“小雅”的女生自己去药店买“伟哥”时引起了药剂师的注意。问其原因,女孩的母亲忍泪解释道,小雅是肺动脉高压患者,只能靠“伟哥”(西地那非)续命,已经吃了5年。
《南方周末》的报道中,小雅妈妈对小雅昂贵的救命药如数家珍:“马昔腾坦,每月29980元;利奥西呱,每月8000元;安立生坦、波生坦每月5385元;注射的瑞莫杜林,每月三支左右,每支一万元。还有两种或三种药物的联合用药。”
据了解,近些年靶向药物的上市,使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目前具有适应证的药物基本都是进口,价格昂贵,且在很多地区没有纳入医保,给患者带来巨大压力和经济负担,很多“蓝嘴唇”病人艰难的生活状况并没有改变。
对于这些问题,地方上曾有过先行探索。早在2012年,青岛和沈阳便将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某一品种药物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患者每月的自付费用由慈善援助后的近4000元进一步降至1200元左右。
2018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医保局正式发文将肺动脉高压所有治疗途径的药物纳入医保目录,近年来,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区已将个别治疗肺动脉高压药物纳入当地医保目录或大病保险支付名单。
11月28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又有70个药品加入到医保报销的行列中来。其中4个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首次纳入医保,分别是波生坦、马昔滕坦、利奥西呱和司来帕格,但这些药物中没有“伟哥”。
“请给‘伟哥’增加肺动脉高压适应证”
由于“伟哥”类药品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有显著疗效,价格又相对便宜,国内很多患者都将“伟哥”当作“救命药”。爱稀客罕见病关爱中心针对会员患者发起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国内,使用“伟哥”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占到总人数的50.8%。其中,使用西地那非的31.8%,使用伐地那非的5.9%、使用他达拉非的占12.9%。
在很多国家,“伟哥”的适应证包括了ED(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和肺动脉高压。但尴尬的是,在中国,“伟哥”类药品的适应证只注册了ED,暂无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适应证。由于国内“伟哥”的剂量是为了治疗ED而设,肺动脉高压患者每次服药都需要把一片药掰成4~5份吃,甚至在买药时,人们还会像小雅一样引起人们的质疑。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万钧曾表示,“伟哥”没有纳入医保,系因没有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适应证。
据《南方周末》报道,在中国,肺动脉高压没列入西地那非等“伟哥”类药品的适应证,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一位知情的医生透露,2005年,西地那非在美国上市后,研发出这款药物的跨国药企曾萌发过在中国市场上市这款药物的想法,但当时中国医学界对这种特殊的心血管疾病所知不多。
此外,增加适应证需要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指导原则进行药学和临床研究,并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临床试验投入大,加之肺动脉高压发病率低,在预期获利不明朗的情况下,药企的动力并不大。
目前,白云山医药销售公司董事长裴泽建透露,公司正在不断推进西地那非在肺动脉高压治疗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一步扩容金戈市场。12月7日,白云山还向钟南山基金会捐赠了一批价值不少于100万元金戈枸橼酸西地那非片。
“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并不是很高,医保不能覆盖特别多的疾病。”钟南山院士表示,国家需要加大对医保的投入,社会也需要企业的支持,所有医务工作者理念要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对肺动脉高压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整理自澎湃新闻、南方周末、八点健闻、21新健康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