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伊马替尼上市成为FDA批准时间最短的靶向药物,三年间伊马替尼的销售额成功突破10亿。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伊马替尼抗肿瘤药物成分中的先导作用:它的上市带动了一批优秀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它就是伊马替尼,诺华制药公司在2001年推出的一款重型抗肿瘤药物。
甲磺酸伊马替尼有三个主要靶点:各种ABL受体、C-Kit受体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受体。作为三磷酸腺苷激酶(ATP)的竞争性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与ATP或底物竞争结合位点(该位点位于激酶的催化中心),特异性抑制引起CML的Ph细胞产生具有强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蛋白,阻止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但不影响正常细胞的传导通路;同时还能抑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相关的C-元素受体,因此甲磺酸伊马替尼能抑制各类ABL癌基因,这是其安全高效临床使用的药理学基础。
2001年,FDA仅用了两个多月就批准了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费城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002年期间,美国加速批准伊马替尼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这也很快获得欧洲专利药物评估委员会(CPMP)的批准。2003年3月,FDA批准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慢粒的一线治疗。2003年5月,FDA批准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2006年,美国FDA批准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成为Ph染色体阳性ALL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200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其用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这些患者可能接受根治性切除术,但通过加速批准复发的风险增加。2011年,它被美国和欧盟批准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伊马替尼是一种抗肿瘤药物
《我不是药神》电影上映后,真正的药物/格列卫,又名伊马替尼,由电影中的药物格列宁饰演。这种药物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划时代的传奇。许多传统的癌症疗法,如化疗,都是针对癌细胞有丝分裂的这一特点。化疗通常会攻击脱氧核糖核酸的纺锤体或有丝分裂,以有针对性的方式杀死分裂的细胞。化疗对儿童急性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有很好的疗效。而其他肿瘤的生长受激素调节,如内分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可以通过内分泌治疗控制。有效的抗癌方法是控制癌细胞的激烈生长。
不幸的是,对于除伯基特淋巴瘤以外的其他癌症,每当肿瘤细胞处于分裂阶段时,窗口都非常短,甚至低于正常骨髓细胞、皮肤细胞和肠粘膜细胞。这样一来,化疗的狂轰滥炸对一些肿瘤并没有效果,但对人体正常器官的正常细胞也造成很大的损伤,产生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脱发、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
因此,为了杀死非有丝分裂的肿瘤细胞,有必要改变现有的肿瘤治疗方案,不仅对化疗无效的肿瘤有效,而且可以避免化疗的副作用。20世纪80年代,对格列卫临床应用做出巨大贡献的布莱恩德鲁克开始研究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时,任务艰巨,因为当时对肿瘤生物学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么深刻。德鲁克早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医学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接受肿瘤学专业培训。后来,他在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一直工作至今。德鲁克选择CML作为研究对象,属于幸运的人总是光顾聪明人的情况。
在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领域取得了一些发现和进展,可以为临床试验提供新的依据。1960年,Nowell等发现CML患者的癌细胞中有一条特殊的小染色体。后来,罗利等人发现费城染色体是由于人类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之间的部分易位,使得22号染色体变短。然而十年后,Annelies等人在1982年发现了两条染色体的交错易位,使得9号染色体上的癌基因ABL与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连接,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继续激活酪氨酸激酶,最终导致CML的发生。根据这些结果,只要能干扰融合基因产物的功能,就可能发挥抗肿瘤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