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国内首个贝伐单抗问世,齐鲁药业之后还有谁?
原来的
日期:2019 年 12 月 16 日下午 2:25 作者:黄玉婷 编辑:彭尚静
日前,国家药监局发布消息,批准齐鲁药业贝伐珠单抗注射液Amko®的注册申请。该药是国内首个获批的贝伐单抗生物类似药,主要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贝伐单抗是一种靶向 VEGF 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原研药由罗氏研发,2010年在中国上市,已获批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和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2017年底,通过谈判进入医保后,销量迅速增长,2018年销售额达到20.1亿。
由于齐鲁药业的恩达®与原研药具有相同的获批适应症,将有机会挤压原研药市场。目前国内贝伐珠单抗类药物的竞争格局异常激烈。继齐鲁药业之后,信达生物(-HK)、恒瑞药业(-CN)、复宏汉霖(-HK)等多家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上市药企紧随其后。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重磅生物类似药已经到了集约上市的前夜。截至2019年12月,利妥昔单抗类药物(复宏汉柳斯)和阿达木单抗类药物()已获批,PD-(L)1、HER2、 TNF-α和四大靶点单克隆抗体药物已提交上市申请;就上市药企而言,复宏汉柳和信达生物各有3个品种处于NDA或上市状态,地位相对领先。
用更具性价比的生物类似药替代原研药是大势所趋
欧洲是生物类似药开发最早、最成熟的市场。根据其在2005年发布的《生物类似药指南》中的定义,生物类似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批准的生物制剂高度相似的生物制剂。
从原研生物药和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过程来看,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不需要经过药物发现、药物开发等临床前过程,也不需要进行临床阶段2次试验——只要中期临床通过药理试验,补充1次临床试验就足够了。这个过程可以解释为什么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成本只有原研的1/4,研发耗时长达10年。
生物类似药的另一个优势是它们有特殊的审批渠道。EMA(欧洲)和FDA(美国)均规定,在有充分科学认证的情况下,临床3期生物类似药只需进行一次适应症试验,即可获批原研药所有适应症。而中国的生物类似药审批政策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
目前,国内药企已经在尝试开展不需要临床二期试验的生物类似药的审批程序,比如已经上市的复宏汉林的类利妥昔单抗。这是迄今为止商业上最成功的类单克隆抗体药物,主要是因为它是国内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单克隆抗体(2019年2月),具有先发优势;它已被批准进行更多的改编。包括淋巴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两大领域;没有其他具有相同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显示出更好的功效。
更重要的是,由于生物类似药本身具有原研药的成本优势,在医保覆盖增加、药价谈判降价等政策下,仍保持较大的优惠空间。以复宏汉立的利妥昔单抗类药物为例。利妥昔单抗是2017年底洽谈的36种高价药品之一,其同类药品单价(/10ml/瓶)近期已在广西和上海上市。两地价格仅比原研低30%(2294.22元),直接推动其2018年销量大增。
可见,该政策提高了治疗药物的市场接受度和终端准入。从供给端看,单克隆抗体类药物以开发时间和成本较低、临床疗效相近等优势竞争原研药。在股票市场,量价交换效应明显,国内原研药垄断将被打破。
贝伐珠单抗类药物研发赛道人头攒动,信达生物、复宏汉丽暂时领先
药物的研究发现,VEGF抗体不仅可以抑制血管生成,而且其介导的信号在癌症干细胞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VEGF的生物抗体药物的适应症主要分为癌症和眼底血管增生;其中,贝伐单抗针对癌症,主要包括转移性结直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在中国,无论是针对VEGF的抗体药物的开发,还是贝伐珠单抗类药物的开发,竞争格局都非常激烈:大约有28种VEGF单克隆抗体药物处于临床各个阶段,其中18种适应症是癌症,涉及13家制药公司。从这18个药物的研发进展来看,大部分集中在临床1期和3期;大多数治疗领域集中在非小细胞肺癌。
齐鲁药业的贝伐珠单抗类药物上市后,国内的信达生物、复宏汉霖、生技生物等药企面临;信达生物的贝伐珠单抗类似药目前处于NDA阶段(补充第二轮任务信息),进度略有领先。信达生物在以单克隆抗体为主的上市药企中估值最高,市值超过330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信达生物PD-1单抗(霍奇淋巴瘤)降价提前进入医保,医改红利有望兑现。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