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麦启聪医生分享的病例为56岁男性,乙肝病史20余年,因腹胀入院。影像学检查示肝S6-S7交界处占位,肝动静脉瘘,下腔静脉肿瘤血栓形成;门静脉右支及门静脉主干上部肿瘤血栓形成。
病理检查进一步支持肝细胞癌的诊断:PS=1分BCLC C期IIIa;-pugh A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WES()全外显子组测序后,提示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3、4、19高度扩增;TMB(肿瘤突变负担)很高。
药物诊疗方案:乐伐替尼++抗病毒治疗。第二个疗程整体疾病评价:SD(/),第三个疗程,肿瘤血管较之前明显缩小。第五疗程未见明显肿瘤血管分布。暂停输注化疗,口服乐伐替尼维持治疗。7月末复查,病灶比以前小,无明显强化,瘤栓均比以前小。
麦七星博士表示:通过WES匹配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乐伐替尼),结合动脉灌注化疗,肿瘤血栓明显减少,最佳疾病评价为CR()/PR()。最后,麦博士得出结论,24%的肝癌患者可以通过NGS获得用药建议;索拉非尼对PI3K-MTOR激活突变的肝癌患者疗效较差;PD-1/PD 用于 WNT/β 激活突变的肝癌患者。-L1 疗效不佳。
评论专家
王东教授
陈怀宇教授
曾道兵教授
参赛者
唐浩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精准医疗理念下IVB肝癌降期治疗2例及思考
唐浩文医生在分享中介绍了2例成功降级的BCLC-C期肝癌。其中一名患者为56岁男性,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6年,因肝占位14天,颈椎转移灶4处入院。患有高血压和 2 型糖尿病。-Pugh A级,PET-CT进一步证实肝脏多发病灶,发现降结肠和C4椎体高摄取病灶。最终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伴肝外转移 TNM IVB 期、e 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化、高血压(1 级,高危)和 2 型糖尿病。病理活检显示肝右叶有一个肿块,具有中度分化的 HCC。IHC:Arg-1 (+)、GPC-3 (+)、AFP (-)。二代测序提示:TMB 208,提示免疫治疗有效,基因扩增,有靶向治疗的机会。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后,患者肝外病变消失,患者成功降级。第二名患者是一名 51 岁的男性 IV 期患者。在精准医学的指导下,采用靶向+抗体治疗,帮助患者成功降级并接受手术治疗,最终获得CR。第二名患者是一名 51 岁的男性 IV 期患者。在精准医学的指导下,采用靶向+抗体治疗,帮助患者成功降级并接受手术治疗,最终获得CR。第二名患者是一名 51 岁的男性 IV 期患者。在精准医学的指导下,采用靶向+抗体治疗,帮助患者成功降级并接受手术治疗,最终获得CR。
唐浩文医生根据术后结果得出结论,uHCC的概念尚未明确,CNLC分期更可行。基于免疫治疗的转化/新辅助治疗将成为 IIIa 期 HCC 的主要治疗方法。当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样品,头对头临床研究验证!转化/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手术时机、停药时机和手术技术的临床实践需要讨论和共识。病理学仍是评价疗效的金标准,术后维持治疗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的MDT讨论和研究。
评论专家
曾普华教授
陈焕伟教授
参赛者
吴彦勤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指导肝细胞癌介入联合靶向治疗病例分享
吴彦勤医生分享的案例是一名40岁的男子,患有乙肝10多年,上腹部不适半个多月。CT显示肝间隙住院。-Pugh A级,乙肝DNA病毒复制明显增多,消化肿瘤标志物AFP,阳性。术前CT:肝左叶肝细胞癌(弥漫型),门静脉主干及左支有肿瘤血栓形成;肝左叶肝内胆管扩张。对肝脏肿块进行了穿刺活检,病理报告显示为肝细胞癌。BCLC 分期为 C 期;我国2017年版肝癌诊疗规范判断为IIIa期。
诊断和治疗计划:-1 + 。一个月后,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后,改为-1+;每隔一个月-2+乐伐替尼。3个月后复查:AFP:7360.23→229.29ug/L,初期手脚轻微蜕皮,脱落迹象逐渐消失:PR。
吴彦勤博士总结说,CWES有望成为HCC靶向治疗的灯塔,HCC治疗需要个体化。
评论专家
林东东教授
张文教授
下半场
■■主机
周杰教授
林东东教授
参赛者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蔡雄协和医院
肝内胆管癌R1切除术后靶向+免疫治疗1例
蔡雄医生分享的第一个病例是一名60岁的女性占位性肝病患者。-Pugh:A级;ICG-R15:7.6%,++ +。: 128.2; 东航:1.9。ECOG评分 1、患者诊断为肝细胞癌后病理结果:癌组织累及肝脏手术切缘。AJCC TNM:IIIA()。
肿瘤标本的全外显子组测序表明,TMB-High抗PD-1疗法可以使T细胞反应更加充分,抗PD-1疗法更灵敏,获益更高。, IDH1、 激活突变。最终采用了阿帕替尼+卡瑞珠单抗的诊疗方案。
蔡雄博士得出结论,全外显子组测序可以指导肝内胆管癌术后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对肝内胆管癌术后复发风险高的患者进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可能使患者受益,但其适应症和计划有待进一步研究。
评论专家
黄丽教授
王家北教授
参赛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李星辰肿瘤医院
BRAF突变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探讨
李医生分享的病例是一名69岁的女性患者。病理报告:(升结肠)低分化腺癌,腹部MRI显示肝脏多发转移,右侧结肠局部肠壁增厚。PET-CT进一步证实升结肠局部增厚,伴有外周和腹腔多发淋巴结转移,肝多发转移。
第一次MDT中,考虑到患者原发肿瘤较晚,讨论建议先行支架置入。CRS评分:高风险4分。放置支架后首先进行辅助治疗。BRAF突变体基因检测,微卫星检测结果报告:多位点MSS稳定。第二个MDT:结合化疗药物、PD-1单克隆抗体治疗和TMB的免疫调节作用。转移二至三个周期PR,肿瘤标志物降至正常。在第三次MDT中,原发病灶假性进展的可能性较高,建议手术治疗。全麻右半结肠切除多发肝转移灶,术后病理肿瘤符合中重度治疗反应。1个月后CT引导超声消融。因为该方案与PD-1结合是有效的。第四次MDT确定术后辅助治疗,2个周期手术后再次联合免疫治疗,效果显着。
李星辰医生表示,患者受益于综合治疗。免疫联合化疗成功转化,DFS≈30个月,PFS≈36个月。
评论专家
陈东教授
杨定华教授
参赛者
饶建华江苏省人民医院
“免疫3.0三维疗法”在晚期肝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饶建华医生分享的案例是一名61岁的男性患者,肝脏和胆囊窝巨大。否认乙型肝炎病史。体格检查:上腹部压痛(+),肝区叩击痛(+),右上腹部肋下肿块(+)。PET-CT 未提示远处转移。肝活检进一步证实肝腺癌往往来源于胆管细胞。基因测序指导免疫治疗和靶向,采用PD-1抗体免疫治疗-K药物治疗,联合乐伐替尼治疗。饶建华医生表示,患者的治疗方案TACE+PD1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证实,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传统局部治疗免疫3.0三维治疗取得了超出预期的预后。
饶建华医生最后得出结论,对于晚期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不应放弃或放弃治疗态度;应以精准医疗指导为基础,优化临床治疗策略,造福患者。
评论专家
陈晓明教授
徐林峰教授
参赛者
蔡伟安徽省立医院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