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2020年12月,肺癌诊疗领域又更新了两份重要文件:《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和《临床指导原则》抗肿瘤新药应用(2020年版)》。
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2020版专家共识在2019版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组成由治疗专家组共同编辑。与2019版相比,新增了很多新的临床数据。主要更新内容有以下三点:
1、 新推荐:
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且评分为 0~1 分的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推荐 联合贝伐珠单抗、卡铂和紫杉醇作为一线治疗方案(II 级推荐,IA 证据) )。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 III 期临床试验。1202例IV期非鳞状患者之前未接受过治疗,随机分配至阿替珠单抗+卡铂+紫杉醇(ACP方案)、贝伐珠单抗+卡铂+紫杉醇(BCP方案)、阿特利珠单抗+贝伐单抗+卡铂+紫杉醇(ABCP方案)治疗,4~6个周期(21d为1个周期))之后,患者接受或或两者联合的维持治疗。
结果表明,
在意向治疗 (ITT) 人群中,ABCP 组的中位 PFS(8.3 个月 vs.6.8 个月;HR=0.61;95%CI: 0.52~0.72) 和中位 OS(19.8 个月至 14.9 个月;HR=0.76;95 %CI:0.63~0.93)比BCP组好。
在ITT野生型(ITT?WT)人群中,ABCP组的中位PFS(8.3个月对比6.8个月;HR=0.62;95%CI: 0.52~0.74;P
ABCP组的ORR也显着高于BCP组(63.5% vs.8.0%)。
2、新推荐:
对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贝伐单抗联合吉非替尼可作为一线治疗选择(II级推荐,2A类证据)。
2019 年 4 月发表在 The - 上的一项 III 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数据显示,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组的中位 PFS 较单独厄洛替尼组显着延长(16.9 个月)与 13.3 个月相比,HR=0.605, P=0.016). 亚组分析发现突变患者的中位 PFS (17.4个月到13.7个月;HR=0.57,95%CI:0.33~0.97) 19个外显子缺失(16.6个月对比12.4个月;HR=0.69;95%CI:0.41~1.1< @6). 在中国人群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
目前已有多项临床试验探索贝伐单抗联合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治疗晚期EGFR基因敏感突变患者,其中贝伐单抗联合吉非替尼 II期临床试验结果(1年PFS率=56.7%;ORR=73.8%;中位PFS=14.4个月),贝伐珠单抗联合阿法替尼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RR =0.813;DCR=100%)和贝伐单抗联合奥希替尼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ORR=80%;中位PFS=19个月)证实了联合治疗的良好效果。
此外,2019年WCLC报道了小分子TKI厄洛替尼联合厄洛替尼的I期结果,显示部分缓解率(PR)=88.2%;DCR=100.0% ,提示其对晚期EGFR基因敏感突变患者具有潜在疗效。
3、新推荐:
TKI治疗后EGFR敏感突变发生疾病进展,且无证据提示该突变,或奥希替尼治疗失败的突变患者,在排除其他靶向药物治疗机会后,推荐+贝伐珠单抗四药方案+ 卡铂 + 紫杉醇作为后路治疗选择(III 级推荐,2A 类证据)
研究亚组分析结果表明,
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人群中,ABCP组与BCP组的中位PFS相比有获益趋势(10.2个月 vs. 6.9个月,HR=0.@ >61;95%CI:0.36~1.03);
在EGFR敏感突变患者中,ABCP组的OS高于BCP组(29.4个月 vs. 18.1个月,HR=0.6;95%CI :0.31~1.14) 也趋于受益。
该研究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表明免疫接种联合贝伐单抗和化疗方案对 EGFR 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非鳞状患者有益的临床试验。
《抗肿瘤新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版)》
《指导原则》是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抗肿瘤新药临床应用。与2019版指南相比,2020版指南在呼吸道肿瘤药物目录中增加了四种新药:阿米替尼、杜伐珠单抗、卡瑞珠单抗和阿特珠单抗。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