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2018年12月23日,“CSCO-CTTQ生命之光”血管靶向高峰论坛暨2018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抗血管新生治疗北方论坛在天津圆满落幕。作为2018年的收官之作,本届论坛将设立一个主会场和两个分会场——肺癌分会场和肉瘤、甲状腺癌、肠癌分会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韩宝辉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200余名医生参加“CSCO-CTTQ生命之光”天津站
开幕词
董事长致开幕词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凯教授作为本次论坛主席致开幕词。李凯教授高兴地说,本次论坛由CSCO和CACA联合举办。两大组织剑拔弩张,为大家准备了一场盛大的盛会。这是一个罕见的场合。同时,他对远道而来的众多专家和朋友表达了自己的热情。欢迎。
安罗替尼问世后,血管靶向领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属于中国的强烈声音,这与CSCO和CACA的指导分不开。而在安罗替尼的临床试验中,CSCO和CACA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使试验顺利完成,大型临床试验文章发表后,转化文章将源源不断地输出。
韩宝辉教授发言
2018年,“CSCO-CTTQ生命之光”血管靶向高峰论坛共举办七届。作为年底的最后一场,本次论坛是最后的决战,意义重大。希望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肺癌、软组织肉瘤等晚期肿瘤的治疗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日,安罗替尼的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项数据发布,为循证医学提供了新的数据。血管靶向在未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多靶点也面临新的挑战。并非所有多靶点药物都有效。因此,我们需要从三线到二线和一线继续探索和推广抗血管药物。 , 扩大适应症范围。
社会领袖致辞
赵强教授致辞
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赵强教授作为学会的带头人发表讲话。赵强教授指出,本次论坛是一场围绕抗血管生成的专业学术交流会。许多专家教授发表了非常好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案例。都是非常前沿的研究数据。希望大家都能利用这个平台。充分沟通和沟通。
公司领导讲话
蔡发军副校长致辞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蔡发军作为公司领导发表讲话。 2018年是安罗替尼元年。历经10年打磨,安罗替尼上市后反响强烈,填补了非小细胞肺癌三线药物缺乏的尴尬。在9月的世界抗癌大会上,安罗替尼用于小细胞肺癌三线治疗的数据再次引起轰动,为民族医药行业赢得了荣誉。目前,正大天晴已开始申请安罗替尼治疗小细胞肺癌。
作为2018年“CSCO-CTTQ生命之光”血管靶向高峰论坛的最后一站,本次论坛聚焦血管靶向治疗,从血管靶向的学术前沿、血管靶向的未来发展、血管靶向针对安罗替尼上市后的耐药性治疗及病例应用和一线数据的综合分析解读。本次论坛设立了一个主会场,两个分会场——肺癌分会场和肉瘤、甲状腺癌和肠癌分会场,每个分会场均由行业资深教授主持,相关研究专家进行主题分享,邀请嘉宾分享与详谈,从点到面,深入挖掘,这场学术盛宴让大家在交流中学习,在讨论中提高。
第一部分:前沿动态
主会场开场主题:张丽教授、熊建平教授主持
主题分享:上海交通大学胸科医院韩宝辉教授“2018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及热点”
韩教授首先回顾了跨越半个世纪的肿瘤血管方向研究,然后从化疗阶段和未来策略两个方面阐述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进展和热点。一、化疗期:A+化疗。 ,而且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一线联合使用贝伐珠单抗比单独化疗效果更显着:ORR翻倍至54%;进展风险降低60%; OS超过24个月,试验表明,贝伐单抗治疗时间越长,可获得的OS越长。好处更显着。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是我国晚期肺癌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贝伐单抗一线和维持使用。
首先,化疗阶段采用A+化疗策略。 ,等多项研究相继证实了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一线联合贝伐珠单抗比单纯化疗更有效,ORR翻倍至54%,进展风险降低60%,OS超过24个月,试验表明,贝伐珠单抗治疗维持时间更长,操作系统受益更显着。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是我国晚期肺癌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贝伐单抗一线和维持使用。
在未来的战略中,首先是A+免疫。在机制上,抗血管靶向和免疫药物具有协同作用于肿瘤微环境、抑制VEGF、使血管正常化、促进DC成熟、促进T细胞浸润、致敏和活化的潜力;阻断VEGF,减少MDSC和Treg亚群,为免疫许可建立微环境。作为首个大规模III期研究,证实了抗血管靶向和免疫制剂的协同作用。 A+免疫+化疗方案显着延长了新治疗的野生型患者的 PFS 和 OS。同时,A+免疫+化疗方案也倾向于延长接受治疗的EGFR+/ALK+患者的OS。例如,贝伐单抗的组合显着延长了 ITT-WT 人群中肝转移患者亚组的 OS;更多A+免疫的探索还在进行中。
接下来是 A+TKI。机制上证实抗血管靶向和EGFR通路可行; A+已在欧洲和日本获得批准。 (前三期)证实了PFS的好处,一线mPFS达到了16.9个月,(后三期)中国数据有望在今年出炉。更多A+TKI正在探索中,包括其他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EGFR TKI。
第三种是单一疗法。该研究成功达到主要终点。安罗替尼组的OS明显长于安慰剂组3.33个月,P<0.05。次要终点方面,安罗替尼组的PFS明显长于安慰剂组3.97个月,P<0.0001。安全性方面,安罗替尼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可控,未出现意外不良事件和治疗相关死亡。小分子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正在进行中,阿帕替尼和呋喹替尼单药治疗晚期肺癌的研究尚未取得积极成果。
对于未来的发展,韩教授指出,基于多靶点的联合治疗策略将是未来的热点,包括A+EGFR TKI、A+ALK TKI、A+CIT、A+等。
主题分享:上海交通大学胸科医院张彦伟教授《抗血管生成治疗及耐药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张彦伟教授分享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耐药的应对策略。张教授简要介绍了耐药机制,并从两个方向分析了耐药的治疗策略:一是联合治疗。血管靶向+TKI、血管靶向+免疫治疗等研究表明,无论PD-L1的表达水平如何,PFS和OS均显着获益。二是探索抗血管生成治疗标志物。张教授引用了上海胸科医院进行的三项研究,以CCL2、血浆KLK5及其含量、肿瘤突变指数(TMI)为指标。
主题分享: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静教授《安罗替尼疗效的预测与判断》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静教授就安罗替尼疗效的判断和预测与大家交流。王教授指出,抗血管生成治疗最直接的靶点应该是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血管网络:现有的一些疗效评价方法不适用于(血管)靶向药物,动态变化可能更敏感,可靠的指标。肿瘤内血流灌注指标的动态变化比肿瘤体积更敏感、更可靠。两者紧密结合,可以互补: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可能包括CECs的激活、分子成像、驱动基因等多种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研究。
主题分享:“血管靶向治疗的未来在哪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凯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凯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血管靶向治疗的未来。第一个方面是处理耐药性。单靶点耐药机制非常复杂。一门关多窗,药要合用。第二个方面是预测疗效。抗肿瘤药物主要针对肿瘤靶点,但靶点不一定能抑制肿瘤。三是评选“优秀群体”。可以从经典形态学和精准分子医学进行筛选研究。第四个方面是毒性最小的。如何将治疗药物的毒性降到最低,也是我们未来面临的挑战。
韩宝辉教授总结
血管靶向药物已在小细胞肺癌、软组织肉瘤等领域进行了探索。未来,在基础转化研究中,应继续深化小分子多靶点TKI单药和联合用药作用机制的探索,积极推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特别是对人群预测。将受益于抗血管治疗。方便实用的临床标志物,抗血管治疗策略可以走得更远,转化研究应该是未来血管靶向治疗的重点。
第二部分:数据发布
肺癌分会场</p>
场地开场题目:方健教授主持
主题分享:解放军总医院赵红教授《安罗替尼治疗后期研究数据解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赵红教授讲解安罗替尼治疗肺癌的阶段性临床试验。试验成功达到主要终点。安罗替尼组的OS明显长于安慰剂组3.33个月,P<0.05。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3.97个月,P<0.0001,ORR和DCR也较安慰剂组显着提高,两组ORR均9.@ >18% 与0.7%,DCR 为 80.95% 与 37.06%(两个 P 值<0.0001)。主要不良事件均可耐受,赵教授总结,0303研究充分证实了安罗替尼在OS和PFS三线治疗中的双重获益,安全性低,疗效显着,给晚期患者带来了福音。
主题分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李宝兰教授“安罗替尼治疗SCLC研究数据解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李宝兰教授分享了盐酸安罗替尼治疗三线及以上小细胞肺癌的-1202 II期临床研究。与安慰剂相比,罗替尼显示出非常好的临床获益,将 PFS 的主要终点延长 3.4 个月,并将疾病进展风险降低 81%,P<0.0001。 OS虽然还不成熟,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已经呈现出受益的趋势。在 PFS 的亚组分析中,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安罗替尼治疗,获益显着,尤其是对于脑转移和三线治疗的患者。未发生意外不良事件,耐受性良好。李宝兰教授总结说,安罗替尼为小细胞肺癌三线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主题分享:北京协和医院司晓燕教授《安罗替尼不良反应管理》
协和医院司晓燕教授与大家分享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良反应的方法。安全性评价(发生率>10%的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乏力、TSH升高、厌食、高甘油三酯血症、手足综合征、高胆固醇血症等3级及以上发生率>2%的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低钠血症、Γ-GGT升高、手足综合征、甘油三酯升高、咯血等。 随后,司晓燕教授分享了安罗替尼以下8种常见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1.高血压。 2.手足综合症。 3.甲状腺功能异常。 4.高甘油三酯血症。 5.蛋白尿。 6.咯血7. 虚弱。 8.腹泻。
肉瘤、甲状腺癌和肠癌分会场</p>
公开题目:方志伟教授与蔡启清教授
主题分享:王国文教授“安罗替尼——开启软组织肉瘤靶向治疗新篇章”
天津医科大学王国文教授解读安罗替尼治疗软组织肉瘤的研究数据。王教授指出,目前治疗软组织肉瘤的药物极度短缺。一线药物有阿霉素(蒽环类)和异环磷酰胺,但目前尚无公认的二线化疗药物及其方案。因此,多种小分子靶向药物针对软组织肉瘤开展了临床试验,但缺乏大样本和随机研究的证据。
随后,王教授做了重点介绍。与对照组相比,安罗替尼可显着延长软组织肉瘤的 PFS(6.27 vs 1.47 个月,p
主题分享: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郑向前教授,《安罗替尼一线治疗甲状腺髓样癌临床研究解读》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郑向前教授从甲状腺髓样癌的分类与分子诊断、分子诊断的应用要点、靶向药物的应用现状及注意事项、三期临床二期研究安罗替尼一线治疗甲状腺髓样癌 安罗替尼治疗甲状腺癌研究数据解读。郑教授首先分享了甲状腺髓样癌的分类和分子诊断要点,然后介绍了靶向药物的应用现状和注意事项。郑教授特别强调,不同靶向药物的副作用虽然相似,但又是不同的。特别注意大于或等于3度的副作用。
最后,郑教授重点介绍了安罗替尼治疗甲状腺髓样癌的II期临床研究。研究中位PFS未达到,平均PFS=12.8 m,=92.16%,=84.53%,客观缓解率(ORR)=4 8.28%。安罗替尼3、 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10%。常见不良反应(高血压、手足皮肤反应、腹泻等)与其他同类药物相似,总体发生率低于和。由于其意义,这项研究被选为 2016 年 ASCO 海报。此外,郑教授介绍了安罗替尼治疗甲状腺癌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以及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对晚期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B期临床试验(),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碘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郑教授还披露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牵头的安罗替尼临床试验中期结果。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耐碘DTC,客观缓解率(ORR)为88.7%;安罗替尼治疗晚期 MTC 的客观缓解率(ORR)为 92.5%。
最后郑教授强调,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靶向药物应用的重要标准!
主题分享:孙永坤教授《安罗替尼治疗结肠癌II期研究数据解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孙永坤教授交流安罗替尼治疗结肠癌的研究数据。孙教授首先介绍了大肠癌的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并指出三线晚期大肠癌尚无标准治疗方法。盐酸安罗替尼在晚期结直肠癌的三线及后续治疗中疗效良好,ORR可达6.45%,PFS5.62个月,OS9.@>33个月。分析贝伐单抗用药史对疗效的影响:安罗替尼对 PFS 的获益可能不受贝伐单抗用药史的影响;安罗替尼可能使没有贝伐珠单抗用药史的患者的 OS 获益更显着。
第三部分:个体化处理
肺癌分会场</p>
主题分享:山东省肿瘤医院刘杰教授案例分享
山东省肿瘤医院刘杰教授分享了三个代表性案例。一名 45 岁女性左肺腺癌伴左侧恶性胸腔积液;第二例为58岁男性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多发脑转移,EGFR/ALK/ROS-1结果阴性;第三例,45岁女性患者,肺癌,骨转移,基因检测(血)EGFR突变阴性,以上病例驱动基因阴性,多线系统治疗后病情仍在进展(以上三线)和放疗,最后使用安洛替尼取得良好疗效。
主题分享:河南省肿瘤医院张国伟教授分享SCLC病例
河南省肿瘤医院张国伟教授分享了一个SCLC病例。一名 70 岁女性原发性右肺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史复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右乳癌、甲状腺癌手术、二线治疗后PD。参加安罗替尼临床试验组后,最佳疗效评价为SD,未发生治疗相关AE。张国伟教授分析,根据现有数据和临床治疗经验,即使与PD-1单克隆抗体的历史数据相比,安罗替尼是一种在SCLC三线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安全性和良好可及性的新药。不逊色,期待安罗替尼联合治疗数据(二线或一线)的出现。
肉瘤、甲状腺癌和肠癌分会场</p>
主题分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欣教授分享一例高级别软组织肉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欣教授简要介绍了盐酸安罗替尼联合阿霉素脂质体一线治疗软组织肉瘤的单臂、开放、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分享了两个案例,一个是41岁中年男性,纤维肉瘤样,拒绝手术,脂质体阿霉素+安罗替尼3周联合治疗,共8个周期,24周,虽然有口腔溃疡,手足综合症等副作用,但都是轻微的。随访4个多月,未见明显进展。
第二例为19岁女性,恶性间叶肿瘤,阿霉素脂质体+安罗替尼联合治疗3周,共3个疗程,9周,复查后安排手术切除术。后续治疗为:脂质体阿霉素+安罗替尼联合治疗3周,共5个周期15周治疗,未见明显不能耐受的副作用。随访至今,术后半年无明显复发转移征象。
李凯教授总结本次高峰论坛
李凯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对于标准,李凯教授表示,尽管存在不足,但作为一个标准,需要大量案例研究的支持,修改和变更并不容易。
咯血虽然有不良反应,但发生率不到5%。李教授曾遇到过一例血管边缘瘤。服用安罗替尼后出现咯血,但患者坚持使用PD-L1,导致腔体破裂、气胸,住进ICU。因此,临床试验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必须严格,以避免相应的风险。
至于未来的方向,统一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从三线到二线甚至一线,尤其是一线,目前的计划DCR比较高,首先要有足够的案例支持,一步一步稳步推进。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