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2009 年,一项著名研究首次证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 对治疗 EGFR 突变的肺癌有效(与化疗相比,吉非替尼降低了肿瘤进展或死亡的风险 52 %)。
基于和后续研究,国家指南将“以吉非替尼为代表的EGFR TKI”作为EGFR突变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
目前,一线靶向治疗药物包括第一代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中国制造)和第二代阿法替尼。
但无论是一代还是二代,肺癌在中位使用时间一年左右后都会继续进展,这就是所谓的获得性耐药。
EGFR TKI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EGFR基因位于人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其基因序列共包含28个外显子,其中18~21外显子是突变率高的区域。大约90%的突变是外显子19和21点突变的缺失。
通过与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上的ATP位点竞争结合,可逆地、选择性地抑制与EGFR相关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和磷酸化过程,从而抑制EGFR下游的信号转导,加速细胞凋亡,拮抗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并阻止肿瘤生长。
为什么会耐药?
第二次突变
60%的获得性耐药是由于EGFR基因的继发突变——EGFR第20外显子的突变,即790位的苏氨酸()被甲硫氨酸()取代。
在突变发生前,790位的苏氨酸残基位于酪氨酸激酶催化区域的疏水性ATP结合口袋中,主要是可逆地结合这个亲脂性口袋,从而阻断ATP的结合。
但突变后在790位引入了较大的氨基酸侧链(甲硫氨酸),构成空间位阻,使EGFR-TKI无法顺利与口袋结合,产生耐药性。
旁路激活
HER2 和 MET 的扩增是激活耐药性的另一个重要替代途径,约占获得性耐药性的 20%。
在未经治疗的患者中,MET 和 HER2 基因的扩增很少见,但在对 TKI 具有获得性耐药的细胞中发现了一些细胞。
其他
目前发现的其他耐药机制还有很多,如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的转化、非小细胞肺癌向小细胞肺癌的转化、基因突变、BRAF基因突变等,都可能导致获得性耐药。出现比例如图:
耐药后怎么办?
对于EGFR-TKI治疗失败后进展的突变阳性奥希替尼,截至目前,只有一种药物在多个国家获批上市并获得多个权威指南的批准。
它是第三代口服、不可逆选择性EGFR突变抑制剂,也是国内首个获批用于EGFR突变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
奥希替尼的成功主要基于 AURA 研究。从 1 期到 3 期的 AURA 研究显示了奥希替尼相对于化疗的显着优势。
在 3 期研究中,419 名 EGFR-TKI 治疗的 EGFR 阳性突变患者比较了奥希替尼和含铂双药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与化疗相比,奥希替尼组(n=279))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free,PFS)更长(10.1 vs 4.@ > 4 个月),客观缓解率(rate,ORR)更好(71% vs 31%),中位缓解持续时间(of, DoR)也更长(9.7 vs 4.@>1 )。
在安全性方面,奥希替尼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29%)和皮疹(28%);在化疗组中,恶心 (47%) 和食欲不振 (32%) 是最常见的。
奥希替尼在AURA系列研究中获得的所有结果见下表:
点击查看大图
奥希替尼对突变患者最有效。如前所述,突变占耐药患者的一半以上。
然而,耐药性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例如MET或HER2基因扩增引起的耐药性。奥希替尼不如化疗有效,因此不建议进行盲测。
NCCN 和 ESMO 指南建议,在对一线靶向治疗产生耐药性后,可以使用液体活检来检测突变。
推荐的处理流程如下:
点击查看大图
写在最后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患者耐药的分子机制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
除了广受认可的奥希替尼外,还有很多正在研发或临床研究的新药:在韩国上市但未被其他国家认可的;中国自主研发的阿维替尼、 、等新药。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