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肝癌发病率最高、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肝癌发病率约为34.7万人/年,占世界总数的55%;死亡率为32.30,000人,占世界总数的45%,在癌症死因中排名第二。对于肺癌,它排名第二。因此,肝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癌症。
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达到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仅约15%的患者适合手术切除。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患者,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然而,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特别是对于肝炎、肝硬化和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晚期肝癌的治疗难度很大。
直到 2007 年 10 月,美国 FDA 才批准索拉非尼 () 作为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 (HCC) 患者的全身疗法。很快,2008年6月,中国CFDA批准了这一适应症,给国内肝癌患者带来了一线希望!
基本信息
通用名称:(索拉非尼)
产品名称:(诺吉美)
药物强度:200 毫克批准的癌症:肝癌、甲状腺癌、肾癌
医疗保险报销:是
健康保险价格:
剂量
三种适应症给药方法相同,具体用法用量如下。
每天两次口服 400 毫克 治疗时间:直到患者不再从治疗中受益或直到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 - 可以空腹服用,或至少在饭前 1 小时或饭后 2 小时服用。- 片剂应与一杯水一起吞服。
索拉非尼是一种口服活性的多激酶抑制剂,是治疗晚期肝癌的靶向药物。索拉非尼不仅能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还能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并且索拉非尼在患者中的耐受性普遍良好,很少有患者因严重的副作用而停止治疗。因此,索拉非尼代表了晚期肝细胞癌治疗的重要进展,是治疗这种疾病的新标准。
索拉非尼是肝癌患者的救星!
国外学者报道了索拉替尼完全治愈晚期肝癌的病例。78岁男性,右侧肝脏发现4.5cm×5.0cm肿瘤,诊断为肝癌晚期。患者每天口服两次索拉非尼,6个月后肿瘤完全消失。
在一项针对 602 名患者的临床研究中,与未接受索拉替尼治疗的对照组相比,索拉替尼组的生存率提高了 44%,接受索拉替尼治疗的患者平均寿命比未接受索拉替尼治疗的患者长。近3个月;索拉非尼组患者的肝癌平均在 5.5 个月内没有继续进展,而未使用索拉替尼组的患者在 2.8 个月后开始恶化。
尽管差异只有几个月,但它也使索拉非尼成为第一个被证明可以显着延长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总生存期的治疗方法。因为它是一个平均值,一些患者可能会存活一年以上。
研究表明,索拉替尼对患者的副作用并不明显。研究中服用索拉替尼的患者和未服用索拉替尼的患者有相似的症状。推测很多症状可能是肝癌本身引起的。该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包括:手足综合征(手足感觉过敏或红斑)、腹泻、脱发、疲劳、高血压、厌食和恶心。索拉非尼的副作用并不严重,但应该注意。应特别注意保护肝功能和利胆,部分药物可同时使用。
此外,该研究还表明,索拉替尼对既往酗酒、其他肝病、手术切除部分肝脏、肝动脉栓塞(TCAE)治疗以及肺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仍然有效。
索拉非尼耐药怎么办?
一、改用二线药物
如果一线治疗耐药,则必须考虑二线药物治疗方案。目前,3个肝癌二线靶向药物和2个免疫治疗药物已在美国获批。
2017年4月,FDA批准(瑞戈非尼)用于耐索拉非尼肝癌的二线治疗,已在中国上市并纳入医保;
2017年9月,FDA批准(纳武利尤单抗)用于索拉非尼耐药肝癌的二线治疗,已在中国上市;
2018年11月,FDA批准(派姆单抗)用于索拉非尼耐药肝癌的二线治疗,已在中国上市;
2019年1月,FDA批准(卡博替尼)用于索拉非尼耐药肝癌的二线治疗,尚未在中国上市;
2019年5月10日,FDA批准(雷莫芦单抗)用于既往接受过索拉非尼()药物治疗的甲胎蛋白(AFP)≥/ML的单期肝细胞癌(HCC)患者,该药物未列入中国,在美国和香港都可以买到,但是很贵,每次治疗的费用在5万元左右。
二、尝试基因检测
肺癌基因检测寻找靶向药物已成为开始药物治疗前的标准步骤,因为EGFR、ALK、ROS1基因突变患者的靶向药物选择已成为标准疗法。虽然多种靶向药物已经被批准用于肝癌治疗,但这些靶向药物都是多靶点激酶抑制剂或免疫治疗药物。在批准的官方文件中,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但是,当一线和二线治疗均耐药,但仍希望获得更多治疗机会时,可以尝试全基因检测。基于同一种疗法治疗不同疾病的理念,或许能找到相对特殊的突变靶点,尝试其他获批的癌症靶向药物,也能带来一线生机。
概括
虽然,现在已经达到了9102,多种肝癌靶向药物已经获批,乐伐替尼也可以替代索拉非尼的一线治疗地位。去年11月,乐伐替尼已在中国上市(不含医保,每月费用约5万元,是索拉非尼的5倍多)。
但对于国内肝癌患者,综合考虑治疗效果、治疗费用、经济水平和购药方便等多重因素,索拉非尼仍是首选。当然,如果经济条件好,一线可以直接使用乐伐替尼。明天,我们还将为您介绍乐伐替尼对肝癌患者的益处。更多药物或基因检测信息,可以来电咨询!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