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吉康旅-查疾病_找药品_临床招募_基因检测健康科普的医疗资讯官方平台

400-008-1867
当前位置:首页 > 药品知识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人晚期到死亡,大概有几年)

发布日期:2022-01-22 浏览次数:286

帕金森是什么病?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请点:www.pohs.net)。震颤是指头及四肢颤动、振摇,麻痹是指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症状,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有患者这样向他读幼儿园的女儿解析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就是让你不能动的病。”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有这种疾病。目前资料显示,帕金森氏病发病人群中男性稍高于女性,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可以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

帕金森氏病起病缓慢,是逐渐发展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下子就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是一种缓慢的、进展性的发展过程。病人最突出的就是如下三大症状:

1、运动障碍。可以概括为:运动不能:进行随意运动启动困难。运动减少:自发、自动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少。运动徐缓:随意运动执行缓慢。患者运动迟缓,随意动作减少,尤其是开始活动时表现动作困难吃力、缓慢。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有的患者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有些会出现语言困难,声音变小,音域变窄。吞咽困难,进食饮水时可出现呛咳。有的患者起身时全身不动,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叫做“冻结发作”。

2、震颤。表现为缓慢节律性震颤,往往是从一侧手指开始,波及整个上肢、下肢、下颌、口唇和头部。典型的震颤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指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主要累及上肢,两手像搓丸子那样颤动着,有时下肢也有震颤。个别患者可累及下颌、唇、舌和颈部等。每秒钟4~6次震颤,幅度不定,精神紧张时会加剧。不少患者还伴有5~8次/秒的体位性震颤。部分患者没有震颤,尤其是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

3、强直。就是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颈部、面部的肌肉发硬,肢体活动时有费力、沉重和无力感,可出现面部表情僵硬和眨眼动作减少,造成“面具脸”,身体向前弯曲,走路、转颈和转身动作特别缓慢、困难。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动作消失,步幅缩短,结合屈曲体态,可使患者以碎步、前冲动作行走,我们把它称为“慌张步态”。

随着病情的发展,穿衣、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活动都出现困难。另外,有的患者还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油脂脸、多汗、垂涎、大小便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也可出现忧郁和痴呆的症状。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发生于中年以上成人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原发性震颤麻痹的病因尚水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部分患者可因脑炎、脑动脉硬化、脑外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一氧化碳、锰、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类药物中毒及抗忧郁剂(甲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作用等都可引起类似帕金森病的表现,称为帕金森综合征。

本病起病缓慢,呈进行性加重,表现有:

(1)姿势与步态 面容呆板,形若假面具;头部前倾,躯干向前倾屈曲,肘关节、膝关节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缓慢,越走越快,呈慌张步态,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

(2)震颤 多见于头部和四肢,以手部最明显,手指表现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呈搓丸样运动)。震颤早期常在静止时出现,作随意运动和睡眠中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晚期震颤可呈持续性。

(3)肌肉僵硬 伸肌、屈肌张力均增高,被动运动时有齿轮样或铅管样阻力感,分别称为齿轮样强直或铅管样强直。

(4)运动障碍 与肌肉僵硬有关,如发音肌僵硬引起发音困难,手指肌僵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生活起居、洗漱、进食等都感困难)。

(5)其他 易激动,偶有阵发性冲动行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脑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降低。

由于本病与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减少,乙酰胆碱功能相对亢进有关,故应补充多巴胺含量和降低胆碱能功能,用法如下:

(1)多巴胺替代治疗 选用左旋多巴,开始500毫克/天,分2次饭后口服,以后每隔3-5天增加250-500毫克/天,直到获得最大疗效且副作用尚轻为度。一般最适宜剂量为2-4.5克/天,最大剂量不应超过5克/天;金刚烷胺适用于较轻病例,可服100毫克,1日3次。

(2)抗胆碱能药物 常用安坦2-4毫克,1日3次;东莨菪碱0.2-0.4毫克,1日3次;开马君5-10毫克,1日3次。

(3)头针疗法 取两侧舞蹈震颤区及运动区,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间隔3-5天后可重复一个疗程。

(4)其他 若药物无效,一般情况好,且是以单侧症状为主的年轻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345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发生于中年以上成人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原发性震颤麻痹的病因尚水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部分患者可因脑炎、脑动脉硬化、脑外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一氧化碳、锰、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类药物中毒及抗忧郁剂(甲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作用等都可引起类似帕金森病的表现,称为帕金森综合征。

本病起病缓慢,呈进行性加重,表现有:

(1)姿势与步态 面容呆板,形若假面具;头部前倾,躯干向前倾屈曲,肘关节、膝关节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缓慢,越走越快,呈慌张步态,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

(2)震颤 多见于头部和四肢,以手部最明显,手指表现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呈搓丸样运动)。震颤早期常在静止时出现,作随意运动和睡眠中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晚期震颤可呈持续性。

(3)肌肉僵硬 伸肌、屈肌张力均增高,被动运动时有齿轮样或铅管样阻力感,分别称为齿轮样强直或铅管样强直。

(4)运动障碍 与肌肉僵硬有关,如发音肌僵硬引起发音困难,手指肌僵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生活起居、洗漱、进食等都感困难)。

(5)其他 易激动,偶有阵发性冲动行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脑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降低。

由于本病与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减少,乙酰胆碱功能相对亢进有关,故应补充多巴胺含量和降低胆碱能功能,用法如下:

(1)多巴胺替代治疗 选用左旋多巴,开始500毫克/天,分2次饭后口服,以后每隔3-5天增加250-500毫克/天,直到获得最大疗效且副作用尚轻为度。一般最适宜剂量为2-4.5克/天,最大剂量不应超过5克/天;金刚烷胺适用于较轻病例,可服100毫克,1日3次。

(2)抗胆碱能药物 常用安坦2-4毫克,1日3次;东莨菪碱0.2-0.4毫克,1日3次;开马君5-10毫克,1日3次。

(3)头针疗法 取两侧舞蹈震颤区及运动区,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间隔3-5天后可重复一个疗程。

(4)其他 若药物无效,一般情况好,且是以单侧症状为主的年轻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345帕金森又称振颤麻痹,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变主要在椎体外系黑质-纹状体神经通路。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变形、数目减少,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减少,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减弱,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增强,从而产生一系列肌张力增高的帕金森临床症状,例如静止性振颤、共济失调、运动徐缓、肌肉强直等。

帕金森病

帕金森综合症

帕金森病属于疑难顽症。目前西医对该病常用的治疗药物为抗胆碱药物、多巴胺替代疗法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虽然减轻症状,但终不能控制病情发展。脑立体定向手术和脑组织移植术也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且受多种条件的限制,难以普及。因此,根据本病特点,如好发于老年人,慢性病程经过,较适于中医的辨证施治,全面调整脏腑功能及阴阳气血,对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程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虚和瘀致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肾(参见100问)。在治则上提倡大补气血,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以及豁痰理气。在治疗方法上有辨证分型论治和一法一方的研究。

辨证分型论治(参见100问)在选药规律上有以下特点:

(1) 气虚选黄芪、人参、白术、茯苓、山药、炙甘草。

(2) 血虚选当归、熟地、枸杞、鸡血藤、桂元肉、阿胶、白芍、

(3) 阴虚选首乌、元参、麦冬、生地、知母、山萸肉、五味子、女贞子、潼蒺藜、旱莲草、桑寄生、桑椹子、黑芝麻。

(4) 阳虚选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川断、桂枝。

(5) 血瘀选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地鳖虫、炮山甲、苏木。

(6) 痰浊选瓜蒌、竹沥、竹茹、胆南星。

(7) 气滞选枳壳、枳实、菖蒲、郁金。

(8) 平肝选珍珠、珍珠母、生牡蛎、代赭石、灵磁石、羚羊角粉。

(9) 祛风选蝉蜕、僵蚕、全蝎、蕲蛇、钩藤、蔓荆子。

(10) 通络选牛膝、木瓜、姜黄、伸筋草、蜈蚣。

症状加减规律是大便秘结加大黄、火麻仁、郁李仁;颈项强加葛根、木瓜;腰肢酸痛加虎杖、威灵仙、徐长卿、秦艽;头痛加白芷、菊花、夏枯草、蔓荆子;肢体僵硬加白花蛇、僵蚕、地龙;肢颤显著加羚羊角粉、钩藤、蕲蛇、潼蒺藜、续断、桑枝、木瓜;头晕耳鸣加天麻、钩藤、黑芝麻;流涎加陈皮、半夏。

一法一方的研究,实为多法多方融二为一,便于掌握或制成中成药。如固本扶正法治疗实则融补虚、祛瘀、熄风、通络于一炉。常选用人参、黄芪、茯苓、白术、首乌、补骨脂、牛膝、菟丝子、珍珠母、生龙牡、赭石、磁石、钩藤、羚羊角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龟板、桑寄生、麦冬、知母、当归、川芎、赤芍、白芍、桃仁、红花、鸡血藤、地龙、僵蚕、蕲蛇、山甲、蝉蜕等治疗各期帕金森病。又如许氏以震复宁散治疗本病,药用地龙、珍珠、僵蚕、蝉蜕、天麻、龟板、钩藤、地黄、蕲蛇、黄芪、当归、红花、茯苓、白术、石菖蒲、大黄等,制成散剂或水丸,每次8~10克,每日2~3次,3~6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

随着人们对本病治疗的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也逐渐拓宽,继多巴胺替代疗法之后,目前人们普遍看重神经保护性治疗,被称之为帕金森病治疗的第二次革命。能够早期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免受破坏,这是较其他疗法更具重要意义的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中药的整体治疗就是治本之法,可以被视为目前人们所看重的神经保护性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本病是有效的。对本病的治疗,一般疗程较长,宜在病程之早期治疗,即可改善临床症状,也可提高体质状况,增进机体免疫力,延缓病程进展。据有关报道统计,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的不同,中药治疗的有效率在60%~90%之间。病情轻,早期治疗,疗程越长疗效越好。中药通常具有疗效稳定、抗衰老、抗自由基损害、调节微量元素等,从而全面提高内脏功能,控制病情,增进健康。

1、什么是帕金森病 ?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常见的发性慢性、渐进性变性疾病,以"运动迟缓、肌肉强直、 静止性震颤 和姿势异常"四主征为临床特点。因首先由英国内科医生詹母.帕金森(Jamesparkinson)于1817年描述而得名,它与通常所说的"震颤麻痹综合症"是一回事。本病多发生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在遗传分型中也有家族性和少年性帕森病。男性稍多于女性。发病率约占全部病人的75-80%。

2、什么是帕金森综合症?

帕金森综合症(Parkinsonism)也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渐进性变性疾病,可分为继发性和症状性帕 金森综合征。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常发生于其它一些神经系统疾病(脑炎、脑血管病、肿瘤等)或毒物、药物之后,临床表现除了和帕金森病相同外,多伴有原发病遗留下的表现,如癫痫、偏瘫 、头痛 、共济失调 、眼球运动障碍、言语不清、体位性低血压、痴呆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发病率约占全部病人的 8%左右 。

症状性帕金森综合症或帕金森叠加综合症是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的一种表现症状,如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症、痴呆及伴有帕金森综合症的大脑萎缩等疾病。发病率 约占全部病人的10-15%。呵呵我不是来回答问题的,我是来问问题的,你用的那头像是不是你啊?很像也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