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李宝兰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CD31+i-》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非整倍体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 ) 和循环肿瘤细胞 (CTC) 的上皮、间充质和其他不同表型可用于预测含贝伐单抗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非小细胞肺癌( )。功效价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张同梅主任医师、张丽娜助理研究员、高远主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李宝兰教授为通讯作者。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耐药和复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已成为先进联合治疗的最佳伴侣,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但缺乏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如何更合理地选择适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肺癌患者,有效预测、评估疗效、实时监测耐药性,成为临床医生日益关注的焦点。
在这项前瞻性小样本临床研究中,我们全面检测外周血中的 CTC、表型和核倍体,并动态监测接受含贝伐单抗联合铂类化疗的患者的疗效。系统分析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TCs和不同表型细胞亚型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TEC表明含贝伐单抗的治疗方案无效;CTEC,潜在的耐药性标志物(PFS 3.0 个月);治疗前后外周血CTEC阴性的患者预后最好(PFS 18.3个月),
本研究为在治疗前合理选择适合贝伐单抗治疗的肺癌患者和有效预测疗效提供重要的分析方法和参考。参考值。
本项目受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征应用研究项目()、北京市通州区科技计划项目()、第二批“通州区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支持项目 ()。
李宝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肺癌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尤其是抗血管生成和免疫治疗治疗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5年来,作为分中心PI,承担了50余项肺癌和胸部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参与起草了多项国内肺癌领域指南和共识。参与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MBC、Res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
坦西莫司作用的靶点mTOR蛋白是极其重要的一类蛋白,是哺乳动物代谢调节的中枢,参与多种细胞与组织的生理活动,在细胞生长、分化、转移...
FDA批准伊布替尼用于治疗患有以下疾病的成人患者: 1. 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 2.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近期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报告,乳腺癌首次超越了肺癌,成为了世界上新发患者数...
米哚妥林 (midostaurin,米哚妥林)在2017年被批准用于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的治疗后,米哚妥林就被认为开创...
劳拉替尼是一种激酶抑制剂(TKI),对ALK染色体重组的潜伏期肺癌病例呈现高度的活性。劳拉替尼是专为抑制对其它ALK抑制剂产生抗药性的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