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在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中,传统的化疗药物往往根据患者的体重或体表面积进行给药。而近年来新上市的一些分子靶向药物则没有这个要求。药物的推荐剂量通常是一个固定值,无需根据患者的身高、矮小、胖瘦等情况调整剂量。鉴于大家在临床工作中可能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现将出处如下,以期对临床提供一些帮助。
分子靶向药物与细胞毒药物的区别
传统化学疗法针对细胞核中 DNA 复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癌细胞的增殖。细胞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阻断DNA复制、影响RNA转录、抑制蛋白质合成、阻断细胞分裂、抑制拓扑异构酶等。
靶向治疗是针对细胞信号转导及其他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通路的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的靶点包括细胞表面抗原、生长因子受体或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重要酶或蛋白。
分子靶向药物不影响DNA或RNA,因此不会发生急性细胞死亡,只会抑制细胞不受控制的增殖;细胞毒药物,非选择性对DNA造成不可逆损伤,导致细胞急性死亡,正常细胞因同样受到增殖活性的影响。
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不同的剂量设置
细胞毒药物的疗效是剂量依赖性的,因此它们通常以最大耐受剂量(MTD)或剂量限制毒性(DLT)使用,即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大剂量,以最大限度地杀伤癌细胞。
分子靶向治疗依赖于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药物的靶点存在“饱和”问题,即当肿瘤细胞上的所有靶点都被药物结合后,即使增加药物剂量,也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会带来额外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靶向治疗药物,应选用最佳生物效应剂量(OBD)。
并非所有分子靶向药物的剂量都相同
根据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般可分为血管生成抑制剂、表皮增殖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化合物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两类。
单克隆抗体:主要作用于生长因子受体和细胞表面抗原,如贝伐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等;
小分子激酶抑制剂:除索拉非尼是多种激酶抑制剂外,其他多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伊马替尼、吉非替尼、阿帕替尼、埃克替尼、厄洛替尼、达沙替尼、克唑替尼、舒尼替尼、尼罗替尼等
下表列出了一些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靶点和剂量。
根据总结可知,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剂量仍需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而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均为特定剂量,剂量无需根据患者身高调整。考虑以下原因:
1. 单克隆抗体药物有很多药物不良反应,通常比较严重。例如曲妥珠单抗有心脏毒性,西妥昔单抗可引起严重皮疹,贝伐单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高血压、蛋白尿、出血、腹痛、腹泻等,伤口愈合延迟等。因此,单克隆抗体药物OBD的MTD是相当的与细胞毒化疗相比,应根据体重、体表面积等计算患者的耐受剂量。
2.小分子激酶抑制剂,通常安全性高,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轻度皮疹、腹泻等。通常,靶点饱和远低于最大耐受剂量,不需要MTD,剂量合适每个人都可以选择。
参考资料:
1.现代肿瘤学(第三版),主编:唐兆友,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临床肿瘤学手册(第6版),主编:石元凯,孙燕,人民医学出版社。
3. 贝伐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索拉非尼、伊马替尼、吉非替尼、阿帕替尼 尼罗替尼、埃克替尼、厄洛替尼、达沙替尼、克唑替尼、舒尼替尼和尼罗替尼等药物说明书。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