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什么原因会引起溃疡性结肠炎
一、自身免疫差
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本病多并发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层炎、虹膜炎等自身免疫性肠外表现。
二、病毒感染因素
感染是继发或为本病的诱发因素。本病的免疫异常日益受到重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意义尚未得出结论。有人发现某些侵犯肠壁的病原体和人结肠上皮细胞的蛋白质之间有共同的抗原性,从而推论患者的结肠黏膜经病原体重复感染后可能诱导体内产生对自身上皮具有杀伤作用的抗体、免疫复合物或免疫淋巴细胞。也有人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与某种病原体有关。在多种致病感染因素中,目前的研究表明病毒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段中分离出一种物质,其大小近似于病毒颗粒,这种分离物注入动物肠段可引起类似的病变。
三、遗传因素
据统计:本病在血缘家族的发病率较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直系血缘亲属中,约15%~30%的人会发病。此外,对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单合子比双合子更容易发病。因此,本病很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四、精神因素
临床上观察到精神抑郁和焦虑对本病的发生和复发可有一定影响,因此有人提出精神异常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或诱发因素。但临床资料说明本病的精神异常或精神创伤史者并不比一般人群多见。目前多认为精神异常可能是本病反复发作所致的继发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是怎样引起的?
楼主要根冶的话,相对时间要长些,但要有恒心,可以用改善肠道环境的方法来根冶,用黄金双歧因子,来增殖肠道双歧杆菌数量,调理一下肠胃,以改善大便症状,从而达到平衡肠内微细环境的方法来根冶,效果都很不错,因为要恢复肠道功能,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这个方法少则一二个月,多则一年半载。
双歧杆菌栖局主要在小肠末端和盲肠、结肠内,作为双歧增生因子必须经过小肠前段时不被胃酸破坏和消化吸收。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黄金双歧因子糖(其属于单糖),以原形到达结肠,为肠道细菌所利用,亦称“结肠食品”。所以结肠患者都可以食用。
请参考:
黄金双歧因子(Fructooligosaccharide,FOS),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其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直接到达大肠,在肠道内迅速增殖双歧杆菌的益生菌增生剂,又称双歧因子。据报道,人体每日摄入5-20克黄金双歧因子,持续数周,可使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增殖10-100倍,是最有效的双歧因子之一。随着益生菌概念的广泛认知,儿童摄入黄金双歧因子,在改善儿童肠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黄金双歧因子因其独特的生物结构和生理功能,作为微生态非活菌制剂,区别于一般的益生菌活菌补充剂,不会被抗生素抑杀,与抗生素同用可有效地防治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等许多不良反应于未然,故称抗生素的好伴侣。目前黄金双歧因子产品在日本、韩国、欧美国家及台湾地区得以广泛应用,得益于科学家对其作用功能的科研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双歧杆菌增殖 。双歧杆菌在肠道内数量越多越好。人体试验表明,摄入黄金双歧因子可以促使双歧杆菌迅速增殖,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维护肠道菌群平衡。 科学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会引起腹泻,腹泻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为因果。因此,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而防治腹泻。
2. 防止热气和上火 。试验表明,人体每天摄入3-10克黄金双歧因子,3周之内,即可减少44.6%有毒发酵产物和40.9%有害细菌毒素的产生。从而减少有毒代谢物引起的热气或上火、口臭、口苦等现象。同时减轻肝脏的解毒负担,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3. 营养作用。在肠道内可以自然合成维生素B1、B2、B6、B12、烟酸及叶酸,从而提高人体新陈代谢水平,改善肠道的功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减少口腔溃疡的发生。
4. 促进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 在大肠内被细菌发酵生成L-乳酸,可以溶解钙、镁、铁等矿物质,促进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实验证实,黄金双歧因子促进钙的吸收率达70.8%。因此,黄金双歧因子可以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5. 防止便秘 。 黄金双歧因子在肠道内通过双歧杆菌发酵,会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这种脂肪酸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润度并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从而防止便秘的产生。在人体试验中,每天摄入5克的黄金双歧因子,一周之内便可起到防止便秘的效果。
6.防止龋齿。黄金双歧因子不能被突变链球菌利用生成不溶性葡聚糖而提供口腔微生物沉积、产酸和腐蚀的产所,因此,可以防止龋齿。
7.美容作用。黄金双歧因子在肠道内减少毒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同时迅速将毒性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排除肠道内的宿便,即给“肠子洗个澡”,减少毒性代谢物对皮肤的损伤,可以防止面疮、青春痘、黑斑、雀斑、老人斑,使皮肤亮丽,起到排毒养颜的作用。
8. 降低血脂。人体试验证实,摄入黄金双歧因子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每天摄入6-12克黄金双歧因子,持续2周至3个月,总血清胆固醇可降低20-50dl。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