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吉康旅!
奥希替尼是当今的明星抗癌药,第三代EGFR抑制剂。自数据发布之日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就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上市后确实让无数肺癌患者受益。
昨天我们介绍了奥希替尼的前世今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这么好的药究竟是怎么研发出来的?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抗癌药奥希尼布的发展史。
1
研发背景
第一代EGFR-TKI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对肺癌患者的有效率约为70%,但经过10~12个月的治疗,会产生耐药性,约50%的患者出现继发性获得性突变。
蛋白质空间分析表明,突变会影响EGFR蛋白与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结合位点的空间结构,药物结合会被阻断,产生耐药性。
既然已经发现了耐药的原因,了解了具体的机制,就只需要开发不同结构的新型EGFR抑制剂了。后来,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诞生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二代EGFR抑制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耐药性,但二代抑制剂对正常的EGFR蛋白也有抑制作用。测量依赖性的副作用比较严重,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因此,我们需要能够抑制突变而不影响正常EGFR蛋白功能的新型抑制剂。总之,它们是高效低毒的!
2
奥希替尼的诞生
为了达到高效低毒的目标,研究人员需要深入了解突变的意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分析突变EGFR蛋白的结构,发现抑制剂结合空间入口处的氨基酸残基由苏氨酸变为甲硫氨酸。
如果你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应该知道这两个氨基酸残基的疏水性是不同的,蛋氨酸比苏氨酸更亲油。
从理论上讲,通过调节抑制剂的亲脂性,可以合成一种全新的抑制剂,其高度新颖,选择性结合突变的EGFR蛋白,而对正常EGFR没有影响或影响相对较小!
带着这样的研发思路,阿斯利康开启了新型抑制剂的研发之旅!
从数千种化合物中筛选出两类化合物:一类是不可逆的EGFR抑制剂,对突变的正常EGFR有活性;另一类是可逆抑制剂,对突变的EGFR活性有选择性。
在细胞试验中发现,不可逆抑制剂的活性高于可逆抑制剂,因为细胞内高浓度的ATP与EGFR结合导致可逆抑制剂与EGFR结合的能力下降。
基于此,它建立了一个研发计划,利用不可逆抑制剂,通过不可逆化合物和酶的组合来抑制突变EGFR的活性。
经过反复筛选、修饰、优化、动物实验和一些人体细胞实验,最终筛选出一种化合物,并在结合能力和选择能力之间找到了平衡。而这个化合物就是AZD奥希替尼的前身!!!
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和选择性能力,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升级”并重新验证。
最终,在相关副作用的评价和药代动力学试验中,发现一种化合物表现良好,在随后的动物试验中也颇受瞩目。因此,该化合物被选为候选药物并进入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研究。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就是奥希替尼!
3
临床获批上市,势头正猛
奥西替尼于2013年5月首次用于临床试验,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公布的数据也确实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奥希替尼仅凭一项I期临床研究的结果就被FDA授予“突破性疗法”。此时,距离第一次临床试验开始还不到一年,2014年4月。。
此后,奥希替尼一路完成了各项临床试验:
2015 年 11 月
基于AURA和AURA的数据,奥希替尼已获FDA批准加速上市。从临床试验到上市,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这是阿斯利康历史上研发速度最快的新药项目。
2017 年 3 月
数据出炉,奥希替尼正式获批,适应症为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
2017 年 3 月
基于上述数据,奥希替尼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在中国上市。
2017 年 12 月
随着试验的进行,奥希替尼在美国获得突破性治疗资格和优先审评,奥希替尼提交了补充新药申请,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EGFR突变阳性的一线治疗。这是奥希替尼在美国提交的第二个适应症。
2018 年 4 月
在欧洲肺癌会议上,数据得到更新,FDA 批准了该适应症。
2019 年 8 月
OS结果为阳性,NMPA批准奥希替尼用于晚期EGFR突变的一线治疗。
奥希替尼的整个临床过程创造了许多奇迹。它不仅创造了美国FDA最短审批时间的记录,还创造了史上最短进口抗癌药的记录,从受理(2016年9月)到上市申请获批(2017年3月) ) 并且只用了 7 个月。
凭借安全性和效率这两个杀手级特征,现在已经获得了两个迹象。奥希替尼已成为近年来最著名的癌症患者抗肿瘤药物之一。
4
三“国”统一
在研发初期,奥希替尼与另外两种药物处于竞争状态:、。
它几乎与奥希替尼同时开发,两者一直处于全速研发状态。他们一度被认为是奥希替尼最强的竞争对手。
但在2015年率先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数据来自AURA和AURA),因此赢得 FDA的青睐是早期的一步。
随后,由于临床研究数据不足等问题未获批准,最终研发流产。奥西替尼已经上市,但两个同类药物的研发已经中止。
虽然在韩国已经上市,但存在史蒂文森-约翰逊综合征等严重副作用,并已发出警报,限制新患者处方。
奥希替尼的高效低毒优势奠定了其在肺癌“一线战”中的领先地位,更多适应症的拓展值得期待。
本文仅供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